提要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5-20页 |
1.1 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1.2 抗体药物的应用进展 | 第16-17页 |
1.3 贝伐株单抗的临床应用 | 第17-18页 |
1.4 贝伐株单抗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贝伐株单抗制备工艺的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2章 贝伐株单克隆抗体制备工艺研究 | 第20-6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20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31页 |
2.2.1 工程细胞的构建和鉴定 | 第20-21页 |
2.2.2 细胞培养工艺研究 | 第21-28页 |
2.2.2.1 培养基成分的筛选 | 第21-22页 |
2.2.2.2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第22-27页 |
2.2.2.3 细胞生长和产物分泌规律 | 第27页 |
2.2.2.4 接种量研究 | 第27页 |
2.2.2.5 培养条件的优化和确定 | 第27-28页 |
2.2.3 细胞培养工艺的放大 | 第28页 |
2.2.3.1 细胞放大体积(倍数) | 第28页 |
2.2.3.2 控制参数的放大 | 第28页 |
2.2.4 纯化工艺研究 | 第28-30页 |
2.2.4.1 样品粗分离 | 第28-29页 |
2.2.4.2 超滤浓缩及缓冲液置换 | 第29页 |
2.2.4.3 Mabselect Sure亲和层析 | 第29页 |
2.2.4.4 低p H孵放法灭活病毒 | 第29页 |
2.2.4.5 Q-FF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29页 |
2.2.4.6 阳离子交换层析 | 第29-30页 |
2.2.4.7 纳滤法除病毒过滤 | 第30页 |
2.2.5 纯化工艺的放大 | 第30页 |
2.2.6 制剂工艺研究 | 第30-31页 |
2.2.6.1 制剂配方的选择与确定 | 第30-31页 |
2.2.6.2 制剂稳定性研究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69页 |
2.3.1 细胞培养工艺研究 | 第31-44页 |
2.3.1.1 培养基的筛选 | 第31-33页 |
2.3.1.2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第33-39页 |
2.3.1.3 细胞生长和产物分泌规律 | 第39-40页 |
2.3.1.4 接种量研究 | 第40-41页 |
2.3.1.5 培养条件的优化和确定 | 第41-44页 |
2.3.2 纯化工艺研究 | 第44-65页 |
2.3.2.1 样品粗分离 | 第44页 |
2.3.2.2 超滤浓缩及缓冲液置换 | 第44-45页 |
2.3.2.3 Mabselect Sure亲和层析 | 第45-49页 |
2.3.2.4 低p H孵放法灭活病毒 | 第49-52页 |
2.3.2.5 Q-FF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52-55页 |
2.3.2.6 阳离子交换层析 | 第55-64页 |
2.3.2.7 纳滤法除病毒过滤 | 第64-65页 |
2.3.3 纯化工艺的放大 | 第65-66页 |
2.3.3.1 固液分离的参数放大 | 第66页 |
2.3.3.2 纯化层析柱参数的放大 | 第66页 |
2.3.3.3 纯化层析操作参数的放大 | 第66页 |
2.3.4 制剂工艺研究 | 第66-69页 |
2.3.4.1 制剂配方的确定 | 第66页 |
2.3.4.2 制剂稳定性研究 | 第66-69页 |
第3章 贝伐株单克隆抗体质量研究 | 第69-11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3.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69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9-80页 |
3.2.1 贝伐株单抗原液质量研究 | 第69-74页 |
3.2.1.1 p H值 | 第69-70页 |
3.2.1.2 蛋白质含量[25] | 第70页 |
3.2.1.3 生物学活性[26] | 第70-71页 |
3.2.1.4 还原型电泳纯度 | 第71页 |
3.2.1.5 非还原型电泳纯度 | 第71页 |
3.2.1.6 纯度(分子排阻色谱法) | 第71页 |
3.2.1.7 电荷异构体(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71-72页 |
3.2.1.8 赖氨酸变体(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72页 |
3.2.1.9 分子量 | 第72页 |
3.2.1.10 紫外光谱扫描 | 第72-73页 |
3.2.1.11 等电点 | 第73页 |
3.2.1.12 外源性DNA残留量(q PCR法) | 第73页 |
3.2.1.13 CHO细胞蛋白质残留量[27] | 第73页 |
3.2.1.14 蛋白A残留量 | 第73-74页 |
3.2.1.15 细菌内毒素检查 | 第74页 |
3.2.1.16 肽图 | 第74页 |
3.2.2 贝伐株单抗成品质量研究 | 第74-78页 |
3.2.2.1 鉴别实验 | 第75页 |
3.2.2.2 外观 | 第75页 |
3.2.2.3 可见异物 | 第75页 |
3.2.2.4 不溶性微粒检查 | 第75页 |
3.2.2.5 渗透压摩尔浓度 | 第75页 |
3.2.2.6 装量 | 第75页 |
3.2.2.7 pH值 | 第75页 |
3.2.2.8 聚山梨酯80含量 | 第75页 |
3.2.2.9 蛋白质含量 | 第75-76页 |
3.2.2.10 生物学活性 | 第76页 |
3.2.2.11 还原型电泳纯度 | 第76页 |
3.2.2.12 非还原型电泳纯度 | 第76-77页 |
3.2.2.13 纯度(分子排阻色谱法) | 第77页 |
3.2.2.14 电荷异构体(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77页 |
3.2.2.15 赖氨酸变体(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77-78页 |
3.2.2.16 无菌检查 | 第78页 |
3.2.2.17 细菌内毒素检查 | 第78页 |
3.2.2.18 异常毒性检查 | 第78页 |
3.2.3 原液稳定性研究[28] | 第78-79页 |
3.2.4 成品稳定性研究 | 第79-8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0-112页 |
3.3.1 贝伐株单抗原液质量研究 | 第80-96页 |
3.3.1.1 p H值 | 第80-81页 |
3.3.1.2 蛋白质含量 | 第81-82页 |
3.3.1.3 生物学活性 | 第82-84页 |
3.3.1.4 还原型电泳纯度 | 第84-85页 |
3.3.1.5 非还原型电泳纯度 | 第85页 |
3.3.1.6 纯度(分子排阻色谱法) | 第85-86页 |
3.3.1.7 电荷异构体(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86-88页 |
3.3.1.8 赖氨酸变体(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88页 |
3.3.1.9 分子量 | 第88-90页 |
3.3.1.10 紫外光谱扫描 | 第90页 |
3.3.1.11 等电点 | 第90页 |
3.3.1.12 外源性DNA残留量(q PCR法) | 第90-91页 |
3.3.1.13 CHO细胞蛋白质残留量 | 第91-92页 |
3.3.1.14 蛋白A残留量 | 第92-93页 |
3.3.1.15 细菌内毒素检查 | 第93-94页 |
3.3.1.16 肽图 | 第94-96页 |
3.3.2 贝伐株单抗成品质量研究 | 第96-109页 |
3.3.2.1 鉴别实验 | 第96页 |
3.3.2.2 外观 | 第96页 |
3.3.2.3 可见异物 | 第96-97页 |
3.3.2.4 不溶性微粒检查 | 第97-98页 |
3.3.2.5 渗透压摩尔浓度 | 第98-99页 |
3.3.2.6 装量 | 第99页 |
3.3.2.7 p H值 | 第99-100页 |
3.3.2.8 聚山梨酯80含量 | 第100页 |
3.3.2.9 蛋白质含量 | 第100-101页 |
3.3.2.10 生物学活性 | 第101-102页 |
3.3.2.11 还原型电泳纯度 | 第102-103页 |
3.3.2.12 非还原型电泳纯度 | 第103页 |
3.3.2.13 纯度(分子排阻色谱法) | 第103-104页 |
3.3.2.14 电荷异构体(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104-105页 |
3.3.2.15 赖氨酸变体(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105-106页 |
3.3.2.16 无菌检查 | 第106页 |
3.3.2.17 细菌内毒素检查 | 第106-107页 |
3.3.2.18 异常毒性检查 | 第107-109页 |
3.3.3 贝伐株单抗原液稳定性研究 | 第109-110页 |
3.3.3.1 反复冻融实验 | 第109页 |
3.3.3.2 贝伐珠单抗原液加速实验 | 第109-110页 |
3.3.3.3 贝伐株单抗原液长期实验 | 第110页 |
3.3.4 贝伐株单抗成品稳定性研究 | 第110-112页 |
3.3.4.1 光照实验 | 第110页 |
3.3.4.2 高温实验 | 第110-111页 |
3.3.4.3 冻融实验 | 第111-112页 |
第4章 结论 | 第112-117页 |
4.1 生产用原材料研究 | 第112页 |
4.2 原液生产工艺研究 | 第112-113页 |
4.3 制剂处方及工艺研究 | 第113-114页 |
4.4 质量研究及稳定性研究 | 第114-115页 |
4.4.1 质量研究 | 第114页 |
4.4.2 稳定性研究 | 第114-115页 |
4.4.2.1 原液稳定性 | 第114页 |
4.4.2.2 成品稳定性 | 第114-115页 |
4.4.3 结构确证和质量属性研究 | 第115页 |
4.5 综合分析和评价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