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综合述评 | 第14-15页 |
1.3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8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临港产业共生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临港产业 | 第18-19页 |
2.1.1 临港产业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临港产业的分类 | 第18-19页 |
2.1.3 临港产业的特性 | 第19页 |
2.2 产业共生 | 第19-23页 |
2.2.1 产业共生概念的演进 | 第20-22页 |
2.2.2 产业共生要素 | 第22-23页 |
2.3 临港产业共生 | 第23-26页 |
2.3.1 临港产业共生的内涵 | 第23-24页 |
2.3.2 临港产业共生的系统特征 | 第24页 |
2.3.3 临港产业共生的经济特性 | 第24-26页 |
第3章 临港产业共生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以鹿特丹为例 | 第26-37页 |
3.1 临港产业共生实践的全球概览 | 第26-27页 |
3.2 鹿特丹临港产业共生解析 | 第27-33页 |
3.2.1 鹿特丹临港产业共生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3.2.2 鹿特丹临港产业共生的相关方集体行动特征 | 第29-31页 |
3.2.3 鹿特丹临港产业共生根植性的多维度解析 | 第31-33页 |
3.3 临港产业共生国际经验的启示 | 第33-37页 |
3.3.1 利益相关方的集体行动 | 第33-34页 |
3.3.2 对接流程的科学设计 | 第34-35页 |
3.3.3 不确定前景的应对 | 第35页 |
3.3.4 信任关系的累进 | 第35-36页 |
3.3.5 共生系统的根植性 | 第36-37页 |
第4章 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形成机制 | 第37-47页 |
4.1 临港产业共生系统形成的初始条件 | 第37-38页 |
4.1.1 自然禀赋 | 第37页 |
4.1.2 社会环境 | 第37页 |
4.1.3 产业特征 | 第37-38页 |
4.1.4 市场需求 | 第38页 |
4.2 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内生机制 | 第38-41页 |
4.2.1 经济效益推动 | 第38-40页 |
4.2.2 技术经济联系 | 第40页 |
4.2.3 “企业家”精神要求 | 第40-41页 |
4.3 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外生机制 | 第41-44页 |
4.3.1 政策和制度推动作用 | 第41-42页 |
4.3.2 市场引导作用 | 第42-43页 |
4.3.3 社会公众推动作用 | 第43-44页 |
4.4 临港产业共生均衡模型 | 第44-47页 |
4.4.1 建模思路 | 第44-45页 |
4.4.2 模型建立 | 第45-46页 |
4.4.3 模型分析及结论 | 第46-47页 |
第5章 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动态演进机制 | 第47-63页 |
5.1 临港产业共生系统演进的机制构成 | 第47-51页 |
5.1.1 双适应机制 | 第47-48页 |
5.1.2 协同竞争机制 | 第48-49页 |
5.1.3 正负反馈机制 | 第49页 |
5.1.4 知识转移和扩散机制 | 第49-51页 |
5.2 临港产业共生系统演进的生命周期 | 第51-56页 |
5.2.1 集聚阶段:基于外部经济效应的动力机制 | 第51页 |
5.2.2 组网阶段:基于互信关系的动力机制 | 第51-52页 |
5.2.3 创新阶段:基于社会经济网络创新的动力机制 | 第52-53页 |
5.2.4 衰退阶段:创新机制的衰退和市场变化 | 第53页 |
5.2.5 各阶段特征的识别与归纳 | 第53-56页 |
5.3 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临港产业共生系统演进路径 | 第56-63页 |
5.3.1 演化博弈方法的特征与适用性 | 第56页 |
5.3.2 模型假设 | 第56-57页 |
5.3.3 演化博弈分析 | 第57-60页 |
5.3.4 演进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60-61页 |
5.3.5 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61-63页 |
第6章 河北省临港产业共生:基础与进展 | 第63-76页 |
6.1 河北省临港产业发展轨迹 | 第63-67页 |
6.1.1 秦皇岛临港产业发展轨迹 | 第64页 |
6.1.2 唐山临港产业发展轨迹 | 第64-66页 |
6.1.3 沧州临港产业发展轨迹 | 第66-67页 |
6.2 河北省构建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需求、目标与原则 | 第67-69页 |
6.2.1 河北省发展临港产业共生的现实需求 | 第67-68页 |
6.2.2 河北省构建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目标 | 第68-69页 |
6.2.3 河北省构建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原则 | 第69页 |
6.3 河北省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形成与基本架构 | 第69-73页 |
6.3.1 初始条件 | 第69-70页 |
6.3.2 内生因素 | 第70-71页 |
6.3.3 外生因素 | 第71页 |
6.3.4 基本架构 | 第71-73页 |
6.4 河北省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演进分析 | 第73-76页 |
6.4.1 河北省构建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初步成效 | 第73-74页 |
6.4.2 河北省临港产业共生模式 | 第74-75页 |
6.4.3 河北省临港产业共生的不足 | 第75-76页 |
第7章 河北省临港产业共生策略 | 第76-81页 |
7.1 临港产业共生理论与经验的提示要义 | 第76-77页 |
7.1.1 国际经验 | 第76页 |
7.1.2 经济机制 | 第76页 |
7.1.3 数理模型 | 第76-77页 |
7.1.4 河北实际 | 第77页 |
7.2 河北省临港产业共生的策略体系 | 第77-81页 |
7.2.1 发挥领导厂商作用 | 第78页 |
7.2.2 推进产业链在临港区域的集成 | 第78页 |
7.2.3 建设集体共享的公用资源网络 | 第78-79页 |
7.2.4 建立高效率的创新机制 | 第79页 |
7.2.5 加强公共组织的引导协调 | 第79页 |
7.2.6 设计包容性的经济利益分配制度 | 第79-80页 |
7.2.7 强化互信合作的社会氛围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导师简介 | 第87-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8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