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干光通信系统中联合信道均衡的时钟恢复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论文章节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高速相干光通信传输系统关键技术 | 第17-31页 |
2.1 高速相干光通信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17-18页 |
2.2 定时恢复技术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2.1 内插滤波器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2 环路滤波器 | 第19-21页 |
2.2.3 数字控制器 | 第21-22页 |
2.3 信道均衡技术 | 第22-30页 |
2.3.1 色度色散及补偿 | 第23-25页 |
2.3.2 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 | 第25-29页 |
2.3.3 频率偏移估计算法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联合信道均衡的时钟恢复算法建模 | 第31-49页 |
3.1 时钟恢复环路结构 | 第31-33页 |
3.1.1 反馈时钟恢复 | 第31-32页 |
3.1.2 前向时钟恢复 | 第32-33页 |
3.2 经典时钟恢复算法 | 第33-35页 |
3.2.2 Godard算法 | 第33-34页 |
3.2.3 功率包络(PE)算法 | 第34-35页 |
3.3 时钟恢复算法优化 | 第35-39页 |
3.3.1 Gardner算法 | 第35-37页 |
3.3.2 PD2算法 | 第37页 |
3.3.3 反馈双相定时检测算法结构对比 | 第37-39页 |
3.4 反馈双相定时检测算法执行流程及性能分析 | 第39-48页 |
3.4.1 反馈双相定时检测算法 | 第39-41页 |
3.4.2 反馈双相定时检测算法执行流程 | 第41-45页 |
3.4.3 反馈双相检测算法性能分析及对比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联合信道均衡的时钟恢复系统分析 | 第49-65页 |
4.1 相干光传输系统搭建及分析 | 第49-51页 |
4.2 频偏估计算法 | 第51-53页 |
4.2.1 反馈频率偏移跟踪方法 | 第51页 |
4.2.2 频偏估计及性能仿真 | 第51-53页 |
4.3 MIMO自适应均衡算法 | 第53-58页 |
4.3.1 非盲均衡自适应算法 | 第54-56页 |
4.3.2 MIMO CMA盲均衡算法及性能仿真 | 第56-58页 |
4.4 色度色散均衡方法及仿真 | 第58-61页 |
4.5 时钟恢复算法性能对比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5页 |
5.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