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题目背景 | 第9-11页 |
1.2 本文创新点 | 第11页 |
1.3 论文结构阐述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2.1 “互联网+”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2.2 信息化测评的研究 | 第15-19页 |
2.2.1 国外信息化测评体系研究 | 第15-17页 |
2.2.2 国内信息化测评体系研究 | 第17-19页 |
2.3 国民福祉测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2.3.1 侧重主观方面的研究 | 第19-20页 |
2.3.2 主客观相结合的研究 | 第20页 |
2.3.3 客观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20-21页 |
2.4 信息化与福祉关系的研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互联网+”社会水平测量体系 | 第23-30页 |
3.1 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改进 | 第23-24页 |
3.2 指标的标准化和权重的确定 | 第24-27页 |
3.2.1 均值化法在“互联网+”社会水平指数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3.2.2 熵权法在“互联网+”社会水平指数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3.3 我国各地区“互联网+”社会水平指数 | 第27-30页 |
第四章 我国国民福祉水平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0-44页 |
4.1 国民福祉水平指数初始指标的选取 | 第30-36页 |
4.2 原始数据的处理和标准化 | 第36-37页 |
4.2.1 缺失值和错误值的处理 | 第36页 |
4.2.2 基于极差变换法的数据标准化 | 第36-37页 |
4.3 基于信度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国民福祉水平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7-44页 |
4.3.1 信度分析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7页 |
4.3.2 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7-38页 |
4.3.3 国民福祉水平指标体系的确定过程 | 第38-44页 |
第五章 我国国民福祉水平指数的计算 | 第44-48页 |
5.1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国民福祉水平指数权重的确定 | 第44-45页 |
5.2 我国各地区2010年~2015年国民福祉水平指数情况 | 第45-48页 |
第六章 “互联网+”社会水平和国民福祉关系的研究 | 第48-54页 |
6.1 基于Pearson系数的相关性检验 | 第48-49页 |
6.2 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关系研究 | 第49-51页 |
6.2.1 平稳性检验和数据的差分 | 第49-50页 |
6.2.2 “互联网+”社会和福祉差分数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0-51页 |
6.3 各地区两个指数相关性的聚类分析 | 第51-54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4-57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