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国内现状 | 第9-10页 |
1.1.1 立法现状 | 第9页 |
1.1.2 实践现状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民事检察建议概述 | 第13-25页 |
2.1 民事检察建议的概念 | 第13-14页 |
2.2 民事检察建议的特征 | 第14-17页 |
2.2.1 监督个案 | 第14-15页 |
2.2.2 方式柔和 | 第15-16页 |
2.2.3 监督范围扩大 | 第16页 |
2.2.4 操作程序灵活 | 第16-17页 |
2.2.5 实现同级监督 | 第17页 |
2.3 民事检察建议的分类 | 第17-20页 |
2.3.1 再审检察建议 | 第17-18页 |
2.3.2 非审判监督程序的检察建议 | 第18-20页 |
2.4 民事检察建议与民事抗诉的关系 | 第20-21页 |
2.5 民事检察建议的应用价值 | 第21-25页 |
2.5.1 提高监督效率,强化法律监督职能 | 第22页 |
2.5.2 维护法检和谐关系,促进司法和谐 | 第22-23页 |
2.5.3 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办案效率 | 第23页 |
2.5.4 促进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第23-24页 |
2.5.5 简便程序,弥补抗诉监督方式的不足 | 第24-25页 |
3 民事检察建议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25-30页 |
3.1 适用对象、条件不明确 | 第25-26页 |
3.2 适用范围不完善 | 第26页 |
3.3 性质界定不明确 | 第26-27页 |
3.4 办案程序不规范 | 第27页 |
3.5 法律效力缺乏保障 | 第27-28页 |
3.6 缺乏救济机制 | 第28-29页 |
3.7 调查核实权无法得到保障 | 第29-30页 |
4 民事检察建议制度的实践难题 | 第30-34页 |
4.1 落实与跟踪回访不到位 | 第30页 |
4.2 回复率高,采纳率低 | 第30-31页 |
4.3 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 | 第31页 |
4.4 法检之间认识偏差,导致其形成沟通障碍 | 第31-32页 |
4.5 制发主体及文书格式不统一、制发数量少 | 第32页 |
4.6 无法与抗诉形成衔接 | 第32-33页 |
4.7 民事检察建议的质量不高 | 第33-34页 |
5 完善民事检察建议制度的构想 | 第34-47页 |
5.1 完善民事检察建议的规范体系 | 第34-38页 |
5.1.1 明确民事检察建议的适用条件 | 第34-35页 |
5.1.2 明确民事检察建议的性质 | 第35-36页 |
5.1.3 规范民事检察建议的操作程序 | 第36-37页 |
5.1.4 赋予民事检察建议执行上的强制力 | 第37-38页 |
5.2 完善检察机关民事检察建议的工作机制 | 第38-44页 |
5.2.1 提高检察官的素养,确保民事检察建议的质量 | 第38-39页 |
5.2.2 增强民事检察建议的说理性 | 第39-40页 |
5.2.3 完善民事检察建议与抗诉的衔接 | 第40页 |
5.2.4 建立科学的民事检察建议配套机制 | 第40-44页 |
5.2.5 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 | 第44页 |
5.3 完善法院的救济机制 | 第44-47页 |
5.3.1 赋予人民法院异议权 | 第45页 |
5.3.2 明确异议提出的方式和日期 | 第45-46页 |
5.3.3 明确异议提出的后果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