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审前会议制度研究--以美国法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综述第10-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13页
2 民事审前会议制度概述第13-21页
    2.1 民事审前会议的基本含义第13-14页
    2.2 民事审前会议与其他相关程序之间的关系第14-17页
        2.2.1 诉答程序第14-15页
        2.2.2 证据开示第15-17页
        2.2.3 审前会议与诉答程序、证据开示程序之间的关系第17页
    2.3 民事审前会议制度的历史演进第17-19页
        2.3.1 起始时期第17-18页
        2.3.2 确立时期第18页
        2.3.3 发展修正时期第18-19页
    2.4 民事审前会议的功能第19-21页
3 民事审前会议制度的运行第21-31页
    3.1 民事审前会议的主体第21-24页
        3.1.1 法官第21-22页
        3.1.2 补助法官第22页
        3.1.3 法庭指定专家第22页
        3.1.4 特别主事官第22-23页
        3.1.5 当事人及其律师第23-24页
    3.2 民事审前会议的内容第24-30页
        3.2.1 首次审前会议第25-27页
        3.2.2 和解第27-28页
        3.2.3 后续会议第28页
        3.2.4 最后审前会议第28-29页
        3.2.5 最后审前命令第29-30页
        3.2.6 最后的和解努力第30页
    3.3 民事审前会议的保障第30-31页
4 我国民事审前会议现状分析第31-42页
    4.1 对我国民事审前会议规定的分析第31-36页
        4.1.1 审前会议的设置目的第31-32页
        4.1.2 审前会议的内容第32-36页
    4.2 我国民事审前会议的实践状况第36-38页
        4.2.1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第36-37页
        4.2.2 湖南市长沙县人民法院第37-38页
        4.2.3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人民法庭第38页
    4.3 目前我国民事审前会议中存在的问题第38-42页
        4.3.1 民事审前会议相关规定的冲突第38-39页
        4.3.2 民事审前会议内容规定的粗略第39-40页
        4.3.3 民事审前会议具体运行状况不统一第40-41页
        4.3.4 民事审前会议效力的缺失第41-42页
5 我国民事审前会议制度的完善第42-51页
    5.1 明确民事审前会议的适用范围第43页
    5.2 规范民事审前会议的召集第43-47页
        5.2.1 审前会议的主体第43-45页
        5.2.2 审前会议的召开形式第45-46页
        5.2.3 审前会议的召开时间第46页
        5.2.4 审前会议的召开次数第46-47页
    5.3 充实民事审前会议的内容第47-49页
        5.3.1 明确被告答辩意见第47-48页
        5.3.2 组织证据交换第48-49页
        5.3.3 归纳案件争点第49页
    5.4 明确民事审前会议的效力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家事审判程序的建构
下一篇:民事检察建议适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