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8页 |
1.2.1 民俗艺术学中的民间工艺研究 | 第9-11页 |
1.2.2 艺术民俗学中的民间工艺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民俗学学科中关于民间工艺的讨论 | 第12-15页 |
1.2.4 区域研究成果——平遥推光漆器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其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1.4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 平遥其地与推光漆器 | 第22-32页 |
2.1 平遥推光漆器的地域环境 | 第22-24页 |
2.1.1 平遥古城 | 第22-23页 |
2.1.2 植被与漆器髹饰材料 | 第23-24页 |
2.2 人文环境 | 第24-27页 |
2.2.1 商贾云集 | 第24-26页 |
2.2.2 婚丧尤奢 | 第26-27页 |
2.3 平遥推光漆器 | 第27-32页 |
2.3.1 分类 | 第28-29页 |
2.3.2 工艺美 | 第29-30页 |
2.3.3 髹饰工具 | 第30-31页 |
2.3.4 等级与评定 | 第31-32页 |
3 传统社会中的推光漆器传承——师徒传承 | 第32-38页 |
3.1 传统社会中的推光漆器 | 第32-33页 |
3.2 推光漆器老师傅——“漆器三杰”与“一代宗师” | 第33-34页 |
3.2.1 清期“漆器三杰” | 第33页 |
3.2.2 民国一代宗师乔泉玉 | 第33-34页 |
3.3 传统社会中的师徒传承 | 第34-38页 |
3.3.1“赶口磨衣服”与“口传心授” | 第34-38页 |
4 集体制中的推光漆器与传承模式 | 第38-50页 |
4.1“以副养正”时期的推光漆器与传承模式 | 第38-41页 |
4.1.1“以副养正”时期的推光漆器 | 第38-40页 |
4.1.2“以副养正”时期的传承模式——转型中的师徒传承 | 第40-41页 |
4.2 辉煌时期的推光漆器与传承模式 | 第41-47页 |
4.2.1 辉煌时期的推光漆器 | 第41-42页 |
4.2.2 辉煌时期的传承模式——工厂传承 | 第42-47页 |
4.3 效益低落时期的推光漆器与传承模式 | 第47-50页 |
4.3.1 效益低落期的推光漆器 | 第47-48页 |
4.3.2 没落时期的传承模式——集体传承 | 第48-50页 |
5 个体时代的推光漆器与传承模式 | 第50-68页 |
5.1 个体加工与漆器商品 | 第50-53页 |
5.1.1 画工师傅王晓东与新型师徒传承 | 第52-53页 |
5.2 大师工作室与新时期的师徒传承 | 第53-64页 |
5.2.1 薛生金与他的推光漆器创新工作室 | 第54-57页 |
5.2.2 梁中秀与他的创新工作室 | 第57-61页 |
5.2.3 贾兴林与他的漆器创新工作室 | 第61-64页 |
5.3 博物馆展销与传播 | 第64-68页 |
5.3.1 平遥漆器艺术博物馆 | 第64-65页 |
5.3.2 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 | 第65-68页 |
6 推光漆器传承模式特点分析 | 第68-74页 |
6.1 传统师徒传承及其特点分析 | 第68页 |
6.2 工厂传承及其特点分析 | 第68-70页 |
6.3 新型师徒传承及其特点分析 | 第70-71页 |
6.4 博物馆传播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 第71-74页 |
7 漆器生产与传承模式变迁原因浅析 | 第74-76页 |
7.1 生产、传承模式变迁与国家经济、政治宏观调控 | 第74-75页 |
7.2 民众的应对与智慧 | 第75-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A | 第82-88页 |
附录B | 第88-92页 |
附录C | 第92-106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