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武器工业论文--火炮论文--舰炮论文

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转管供弹系统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转管供弹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供弹技术的突出问题第17-18页
        1.2.4 供弹系统的方案研究第18-19页
    1.3 多刚体系统理论在装备研制各阶段的应用第19-21页
        1.3.1 多刚体系统的定义及分类第19-20页
        1.3.2 多刚体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转管供弹系统的总体方案论证第23-32页
    2.1 转管供弹系统的工作流程第23页
    2.2 转管供弹系统的关键性能和核心指标要求第23-25页
        2.2.1 转管供弹系统设计性能第24页
        2.2.2 转管供弹系统核心指标要求第24-25页
    2.3 基于转管供弹的性能系统设计分析第25-27页
        2.3.1 转管供弹系统适装性分析第25-26页
        2.3.2 转管供弹系统大基数、大质量输送分析第26页
        2.3.3 转管供弹系统高速度、多弹种分析第26-27页
        2.3.4 转管供弹系统接口变速分析第27页
    2.4 转管供弹系统工作机理与方案设计的提出第27-31页
        2.4.1 转管供弹系统工作机理第27页
        2.4.2 转管供弹系统结构模块的划分第27-28页
        2.4.3 转管供弹系统三维建模第28-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多刚体转管供弹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第32-49页
    3.1 多刚体系统的工作机理第32-35页
        3.1.1 动力学普遍方程第32-34页
        3.1.2 牛顿欧拉法第34页
        3.1.3 拉格朗日法第34-35页
        3.1.4 凯恩法第35页
    3.2 多刚体系统的弹性动力学建模第35-37页
        3.2.1 引入弹性动力学的原因第35-36页
        3.2.2 弹性动力学建模的原则第36-37页
    3.3 转管供弹系统动力学建模第37-41页
        3.3.1 转管供弹系统的拓扑结构第37-38页
        3.3.2 转管供弹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建模第38-41页
    3.4 转管供弹系统的接触动力学建模第41-48页
        3.4.1 接触力学理论第41-42页
        3.4.2 无粘着接触正压力计算第42-44页
        3.4.3 转管供弹系统接触动力学模型第44-45页
        3.4.4 转管供弹系统冲击动力学建模第45-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转管供弹系统动力学性能仿真第49-66页
    4.1 转管供弹系统虚拟样机建立第49-50页
        4.1.1 仿真环境基本假设第49页
        4.1.2 虚拟样机建立第49-50页
    4.2 仿真工况分析第50-51页
        4.2.1 工况条件的确定第50-51页
        4.2.2 动力学仿真参数的设定第51页
    4.3 转管供弹系统总体动力学特性仿真第51-56页
        4.3.1 平稳特性分析第52-53页
        4.3.2 冲击特性分析第53-54页
        4.3.3 同步特性分析第54-55页
        4.3.4 总体模型仿真结论第55-56页
    4.4 多工况条件下转管供弹系统动力学特性仿真第56-64页
        4.4.1 多工况条件平稳特性仿真第56-60页
        4.4.2 多工况条件冲击特性仿真第60-62页
        4.4.3 多工况条件同步特性仿真第62-64页
    4.5 转管供弹系统仿真分析对比结论第64-65页
    4.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转管供弹系统的性能改进第66-84页
    5.1 转管供弹系统的参数化建模第66-69页
        5.1.1 参数化方法第66-67页
        5.1.2 接口处参数化模型第67页
        5.1.3 设计变量的建立及取值范围第67-69页
    5.2 接口位置结构性能改进第69-78页
        5.2.1 平稳性能的改进第69-71页
        5.2.2 冲击性能的改进第71-76页
        5.2.3 同步性能的改进第76-78页
    5.3 接口位置改进设计结论第78页
    5.4 非接口位置的结构简化第78-79页
    5.5 非接口位置性能改进第79-82页
        5.5.1 平稳性能的改进第79-80页
        5.5.2 冲击性能的改进第80-81页
        5.5.3 同步性能的改进第81-82页
    5.6 改进后模型的性能第82-83页
    5.7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结论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床式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研究
下一篇:深水ROV七功能机械手动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