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6-7页 |
第2章 胁从犯概论 | 第7-18页 |
2.1 胁从犯的含义 | 第7-14页 |
2.1.1 胁从犯的概念 | 第7-8页 |
2.1.2 胁从犯的特征 | 第8-14页 |
2.2 胁从犯的立法依据 | 第14-18页 |
2.2.1 深受我国传统法律观念影响 | 第14-15页 |
2.2.2 特定历史时期的刑事政策提供了立法基础 | 第15-18页 |
第3章 胁从犯规定存在的弊端 | 第18-31页 |
3.1 胁从犯规定在逻辑上存在矛盾 | 第18-23页 |
3.1.1 胁从犯规定在逻辑结构上是不严谨的 | 第18-19页 |
3.1.2 胁从犯规定造成法秩序和刑法体系失衡 | 第19-20页 |
3.1.3 被胁迫行为在胁从犯与紧急避险之间存在概念交叉 | 第20-23页 |
3.2 胁从犯规定在立法依据上存在欠缺 | 第23-26页 |
3.2.1“被胁迫行为”的规定缺乏历史依据 | 第23-24页 |
3.2.2 胁从犯欠缺处罚依据 | 第24-25页 |
3.2.3 有悖于刑事政策和刑法谦抑性原则的贯彻 | 第25-26页 |
3.3 胁从犯规定在定罪和司法工作方面存在不足 | 第26-31页 |
3.3.1 未能较好区分“被胁迫行为”的罪与非罪 | 第26-28页 |
3.3.2 给司法工作带来的困境 | 第28-31页 |
第4章 外国刑法相关立法及立法启示 | 第31-37页 |
4.1 外国刑法关于被胁迫行为的相关立法 | 第31-34页 |
4.1.1 英美法系作为合法辩护事由处理 | 第31-32页 |
4.1.2 大陆法系以紧急避险或无期待可能性而免责 | 第32-34页 |
4.2 给我国刑法关于被胁迫行为的立法启示 | 第34-37页 |
4.2.1 充分考虑人性 | 第34页 |
4.2.2 被胁迫行为在紧急避险中的认定 | 第34-35页 |
4.2.3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运用 | 第35页 |
4.2.4“被胁迫行为”的立法应充分考虑自身法理 | 第35-3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