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词人郭则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上编 | 第11-76页 |
第一章 郭则沄家世与交游考论 | 第11-34页 |
第一节 郭则沄家世考论 | 第11-19页 |
(一) 高祖郭阶三 | 第11-12页 |
(二) 曾祖郭柏荫 | 第12-14页 |
(三) 曾叔祖郭柏苍 | 第14-15页 |
(四) 祖郭式昌 | 第15-16页 |
(五) 父郭曾炘 | 第16-19页 |
第二节 郭则法交游考论 | 第19-34页 |
(一) 徐世昌 | 第19-21页 |
(二) 曹秉章 | 第21-22页 |
(三) 俞陛云 | 第22-24页 |
(四) 黄溶 | 第24-25页 |
(五) 高赞鼎 | 第25-26页 |
(六) 陈曾寿 | 第26-29页 |
(七) 李放 | 第29-30页 |
(八) 许钟璐 | 第30-32页 |
(九) 黄畲 | 第32-34页 |
第二章 郭则沄所与诗词社团考论 | 第34-43页 |
第一节 郭则沄所与诗词社团考述 | 第34-39页 |
第二节 诗词社团对郭则沄的影响和郭氏的贡献 | 第39-43页 |
第三章 郭则沄词研究 | 第43-62页 |
第一节 郭则沄词作的主题取向 | 第43-49页 |
(一) 作为遗民对前清的哀思 | 第43-45页 |
(二) 不幸生逢乱世的百端伤感 | 第45-46页 |
(三) 走向花与禅的隐逸之情 | 第46-48页 |
(四) 作为心灵真正慰藉的友情 | 第48-49页 |
第二节 郭则沄词作的艺术特征 | 第49-58页 |
(一) 选词 | 第50-52页 |
(二) 句法 | 第52-54页 |
(三) 择调 | 第54-56页 |
(四) 修辞 | 第56-58页 |
附:论郭则沄的咏物词创作特征 | 第58-62页 |
(一) 个性化的取材 | 第58页 |
(二) "深情共鸣式"的创作姿态 | 第58-62页 |
第四章 郭则沄诗话《十朝诗乘》研究 | 第62-69页 |
第一节 《十朝诗乘》结构、宗旨和内容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十朝诗乘》的诗史观 | 第63-66页 |
第三节 《十朝诗乘》中的诗论 | 第66-67页 |
第四节 《十朝诗乘》的价值 | 第67-69页 |
第五章 郭则沄词话《清词玉屑》研究 | 第69-76页 |
第一节 《清词玉屑》内容的特点及其意义 | 第69-73页 |
第二节 《清词玉屑》中的词论 | 第73-74页 |
第三节 《清词玉屑》的价值与影响 | 第74-76页 |
下编 | 第76-111页 |
郭则沄年谱简编 | 第76-111页 |
结语 | 第111-112页 |
附录一 民国报刊所载郭则沄诗文作品简表 | 第112-116页 |
附录二 郭则沄集外词汇辑 | 第116-131页 |
参考文献简目 | 第131-14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