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基于扎根理论的教师专业品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绪论第10-28页
    (一)研究缘起第10-12页
        1.基于作者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情怀第10页
        2.从话题“教师媒体道德形象”引发的思考第10-11页
        3.“德性教师论”的提出对“新师德”的展望第11-12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1.研究目的第12页
        2.研究的意义第12-14页
    (三)文献综述第14-17页
        1.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2.从传统“师德观”看“教师专业品质”第15-16页
        3.从现代“德性教师论”观“教师专业品质”第16-17页
        4.从新概念“教师专业性向”分析“教师专业品质”第17页
        5.研究现状分析第17页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7-19页
        1.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第17-18页
        2.人本主义理论第18-19页
    (五) 研究设计第19-28页
        1.研究对象的选择第19-20页
        2.研究方法第20-22页
        3.研究思路第22页
        4. 研究主要操作步骤第22-28页
二、教师专业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第28-45页
    (一)强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品质形成的专业基础第28-30页
        1.性格特征是职业认同形成的心理前提第28页
        2.职业光环是职业认同形成的特殊动力第28-29页
        3.重要他人是职业认同形成的重要来源第29-30页
        4.社会因素是职业认同形成的隐形力量第30页
    (二)教师专业品质的内涵第30-41页
        1.心有仁爱第31-34页
        2.身有形象第34-37页
        3.手有戒尺第37-39页
        4.胸有理想第39-40页
        5.腹有诗书第40-41页
    (三)促进教师专业品质形成的因素分析第41-45页
        1.内在素质因素分析第41-42页
        2.社会环境因素分析第42-45页
三、教师专业品质形成与发展的模型建构第45-49页
    (一)教师专业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的动态模型第45页
    (二)教师专业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第45-47页
    (三)教师专业品质形成与发展:模型的局限性与反思第47-49页
        1.模型的局限性第47-48页
        2.研究反思第48-49页
四、卓越教师的成长路径第49-57页
    (一)社会积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第49-51页
        1.物质待遇为基础的经济保障第49-50页
        2.社会认可为引领的情感保障第50-51页
        3.合乎情理的职业期待第51页
    (二)学校努力建造教师专业品质形成的生存空间第51-53页
        1.创造温暖如家的校园环境第51-52页
        2.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第52-53页
    (三)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意识第53-57页
        1.确立正确的职业认同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第54页
        2.传统道德修养与新理论的完美融合第54页
        3.以智养性、寻求幸福第54-55页
        4.积极反思促进成长第55-56页
        5.以行促知、行知结合第56页
        6.加强自我学习,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第56-57页
五、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附录第60-61页
后记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五所农村小学为例
下一篇:校本教研视域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