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教师专业品质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2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1.基于作者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情怀 | 第10页 |
2.从话题“教师媒体道德形象”引发的思考 | 第10-11页 |
3.“德性教师论”的提出对“新师德”的展望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2.从传统“师德观”看“教师专业品质” | 第15-16页 |
3.从现代“德性教师论”观“教师专业品质” | 第16-17页 |
4.从新概念“教师专业性向”分析“教师专业品质” | 第17页 |
5.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页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 | 第17-18页 |
2.人本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五) 研究设计 | 第19-28页 |
1.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9-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3.研究思路 | 第22页 |
4. 研究主要操作步骤 | 第22-28页 |
二、教师专业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28-45页 |
(一)强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品质形成的专业基础 | 第28-30页 |
1.性格特征是职业认同形成的心理前提 | 第28页 |
2.职业光环是职业认同形成的特殊动力 | 第28-29页 |
3.重要他人是职业认同形成的重要来源 | 第29-30页 |
4.社会因素是职业认同形成的隐形力量 | 第30页 |
(二)教师专业品质的内涵 | 第30-41页 |
1.心有仁爱 | 第31-34页 |
2.身有形象 | 第34-37页 |
3.手有戒尺 | 第37-39页 |
4.胸有理想 | 第39-40页 |
5.腹有诗书 | 第40-41页 |
(三)促进教师专业品质形成的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1.内在素质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2.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三、教师专业品质形成与发展的模型建构 | 第45-49页 |
(一)教师专业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的动态模型 | 第45页 |
(二)教师专业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 第45-47页 |
(三)教师专业品质形成与发展:模型的局限性与反思 | 第47-49页 |
1.模型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2.研究反思 | 第48-49页 |
四、卓越教师的成长路径 | 第49-57页 |
(一)社会积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 第49-51页 |
1.物质待遇为基础的经济保障 | 第49-50页 |
2.社会认可为引领的情感保障 | 第50-51页 |
3.合乎情理的职业期待 | 第51页 |
(二)学校努力建造教师专业品质形成的生存空间 | 第51-53页 |
1.创造温暖如家的校园环境 | 第51-52页 |
2.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 第52-53页 |
(三)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意识 | 第53-57页 |
1.确立正确的职业认同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 第54页 |
2.传统道德修养与新理论的完美融合 | 第54页 |
3.以智养性、寻求幸福 | 第54-55页 |
4.积极反思促进成长 | 第55-56页 |
5.以行促知、行知结合 | 第56页 |
6.加强自我学习,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 第56-57页 |
五、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