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光敏感雄性核不育基因pms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缩略语表第14-15页
1 前言第15-42页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第15-16页
    1.2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第16-31页
        1.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第18-21页
        1.2.2 细胞核雄性不育第21-23页
        1.2.3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研究进展第23-31页
            1.2.3.1 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及其光温特性第23-25页
            1.2.3.2 水稻光敏雄性核不育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第25-29页
            1.2.3.3 水稻温敏雄性核不育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第29-31页
    1.3 Long non-coding RNA研究进展第31-36页
        1.3.1 Long non-coding RNA的定义,分类及功能第31-34页
        1.3.2 植物lncRNA研究进展第34-36页
    1.4 植物phasiRNA研究进展第36-42页
        1.4.1 tasiRNA的发现和形成过程第37-39页
        1.4.2 phasiRNA的形成和特异表达第39-42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2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2-63页
    2.1 水稻材料及田间种植第42-44页
    2.2 定位群体的构建第44-45页
    2.3 分子标记的开发第45页
    2.4 转化载体及菌株第45-46页
    2.5 遗传转化载体构建及转化第46-53页
        2.5.1 互补载体构建第46-50页
        2.5.2 抑制载体构建第50-51页
        2.5.3 超表达载体构建第51-52页
        2.5.4 Target mimicry载体构建第52-53页
        2.5.5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第53页
    2.6 水稻育性考察第53-54页
    2.7 水稻总DNA抽提第54-55页
    2.8 水稻材料基因型检测与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拷贝数分析第55-56页
    2.9 水稻总RNA抽提第56页
    2.10 RACE与 5’RLM-RACE第56-58页
    2.11 基因表达量分析与small RNA表达量分析第58-61页
        2.11.1 RT-PCR与qPCR第58-60页
        2.11.2 Stem-loop RT-PCR与page-northern blot第60-61页
        2.11.3 RPA (Ribonuclease Protection Assay)第61页
    2.12 Small RNA-seq及PARE文库构建第61-62页
    2.13 DNA甲基化分析第62-6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3-133页
    3.1 前人定位结果的验证第63-66页
    3.2 pms1显隐性关系的确定第66-69页
    3.3 pms1的精细定位第69-74页
        3.3.1 分子标记的获得第69-71页
        3.3.2 图位克隆pms1第71-74页
    3.4 pms1候选基因的分离和验证第74-84页
        3.4.1 互补转化结果第75-78页
        3.4.2 RACE确定pms1转录本第78-79页
        3.4.3 抑制PMS1T表达的转化结果第79-82页
        3.4.4 超量表达PMS1T的转化结果第82-84页
    3.5 PMS1T表达谱分析第84-89页
    3.6 PMS1T是一个long non-coding RNA第89-92页
    3.7 确定pms1的功能性序列差异第92-99页
        3.7.1 比较测序确定SNP S2是功能性序列差异第92-93页
        3.7.2 65 bp插入对光敏感雄性不育的影响第93-99页
    3.8 PMS1T是PHAS基因第99-119页
        3.8.1 PMS1T是miR2118的靶基因第99-111页
            3.8.1.1 实验验证PMS1T被mi R2118剪切第99-102页
            3.8.1.2 miR2118家族表达量分析第102-107页
            3.8.1.3 miR2118介导的剪切对光敏感雄性不育的重要性第107-108页
            3.8.1.4 Targetmimicry第108-111页
        3.8.2 PMS1T产生phasiRNA第111-119页
            3.8.2.1 PMS1T区段产生大量小RNA第111-114页
            3.8.2.2 比较分析农垦58S和NIL(MH)中PMS1T-phasiRNA的表达第114-116页
            3.8.2.3 转基因材料中PMS1T-phasiRNA分析第116-118页
            3.8.2.4 PMS1T-phasiRNA的验证第118-119页
    3.9 SNP S2与PMS1T-phasiRNA第119-131页
        3.9.1 SNP S2对miR2118介导的剪切效率的影响第120-122页
        3.9.2 PMS1T-phasiRNA可能的靶基因第122-131页
    3.10 PMS1T区间DNA甲基化分析第131-133页
4 讨论第133-142页
    4.1 pms1的作用机理研究第133-136页
    4.2 未来研究方向第136-138页
    4.3 应用前景第138页
    4.4 Small peptide与lncRNA第138-139页
    4.5 phasiRNA与雄性不育第139-140页
    4.6 pms1与pms3间关系的讨论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63页
附录Ⅰ 实验所用引物信息第163-169页
附录Ⅱ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第169-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链霉菌3-10抗真菌代谢产物鉴定及防病潜力评估
下一篇:籼稻珍汕97和明恢63基因组的注释和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