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5页 |
1 链霉菌及其分类研究 | 第17-19页 |
1.1 链霉菌的生活史 | 第17-18页 |
1.2 链霉菌的分类鉴定 | 第18-19页 |
2 链霉菌多样性 | 第19-22页 |
2.1 土壤链霉菌 | 第19-20页 |
2.2 海洋链霉菌 | 第20-21页 |
2.3 植物内生链霉菌 | 第21-22页 |
3 链霉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农用抗生素 | 第22-25页 |
3.1 链霉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22-23页 |
3.2 链霉菌产生的农用抗生素 | 第23-25页 |
3.2.1 源于链霉菌的杀菌剂 | 第23-24页 |
3.2.2 源于链霉菌的杀虫剂 | 第24-25页 |
3.2.3 源于链霉菌的除草剂 | 第25页 |
4 链霉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方式 | 第25-28页 |
4.1 抗生作用 | 第25-26页 |
4.2 重寄生作用 | 第26-27页 |
4.3 促进植物生长生作用 | 第27页 |
4.4 诱导植物抗性 | 第27-28页 |
5 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其应用 | 第28-38页 |
5.1 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 | 第28-29页 |
5.2 挥发性物质的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5.3 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种类 | 第30-33页 |
5.4 链霉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 | 第33-37页 |
5.5 链霉菌挥发性物质的生防潜力 | 第37-38页 |
6 链霉菌基因组及基因簇概述 | 第38-40页 |
7 几种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 第40-43页 |
7.1 草莓果实贮藏期腐烂病及生物防治 | 第40-41页 |
7.2 麦类作物白粉病及生物防治 | 第41-42页 |
7.3 花生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危害及生物防治 | 第42-43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3-45页 |
第二章 链霉菌 3-10 的鉴定 | 第45-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6页 |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 第46-48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46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46-48页 |
1.2 供试试剂 | 第48-4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49-56页 |
1.3.1 链霉菌 3-10 菌丝体及孢子链显微观察 | 第49页 |
1.3.2 链霉菌 3-10 培养特征观察 | 第49-50页 |
1.3.3 生理生化特征测定 | 第50-53页 |
1.3.416S rDNA序列测定 | 第53-56页 |
1.3.5 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分析 | 第54-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6页 |
2.1 形态观察 | 第56-57页 |
2.2 培养特征 | 第57-58页 |
2.3 生理生化特征 | 第58-64页 |
2.4 16S rD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64-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三章 链霉菌 3-10 发酵产物及粗提物的生防潜力评估 | 第68-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9页 |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 第68-70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68-70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70页 |
1.2 供试试剂及药品 | 第70-71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71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71-79页 |
1.4.1 链霉菌 3-10 产生抗真菌物质的时间动态 | 第71-72页 |
1.4.2 链霉菌 3-10 PDB发酵液蛋白酶、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活性检测 | 第72-74页 |
1.4.3 链霉菌 3-10 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抑菌谱测定 | 第74-75页 |
1.4.4 链霉菌 3-10 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 | 第75页 |
1.4.5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灰葡萄孢、核盘菌、根霉和毛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75页 |
1.4.6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灰葡萄孢、根霉和毛霉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75-76页 |
1.4.7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草莓贮藏期腐烂病的抑制作用 | 第76页 |
1.4.8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保护地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作用 | 第76-77页 |
1.4.9 链霉菌 3-10 粗提物的使用对保护地栽培草莓生长的影响 | 第77页 |
1.4.10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大麦白粉病的抑制作用 | 第77-78页 |
1.4.11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大麦白粉病作用的显微观察 | 第78页 |
1.4.12 链霉菌 3-10 乙酸乙酯粗提物的稳定性 | 第78-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98页 |
2.1 链霉菌 3-10 产生抗真菌物质的时间动态 | 第79-80页 |
2.2 链霉菌 3-10 PDB发酵液中的酶活性检测 | 第80-81页 |
2.3 链霉菌 3-10 粗提物的抗真菌活性 | 第81-83页 |
2.4 链霉菌 3-10 粗提物的抗细菌活性 | 第83页 |
2.5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灰葡萄孢、核盘菌、毛霉、根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83-85页 |
2.6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灰葡萄孢、根霉、毛霉的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85-86页 |
2.7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草莓果实贮藏期腐烂的抑制效果 | 第86-88页 |
2.8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保护地草莓果实灰霉病防治效果 | 第88-89页 |
2.9 链霉菌 3-10 粗提物的使用对保护地草莓生长的影响 | 第89-91页 |
2.10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大麦白粉病防治效果 | 第91-92页 |
2.11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大麦白粉病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92-95页 |
2.12 不同温度处理对链霉菌 3-10 粗提物抗真菌活性的影响 | 第95页 |
2.13 酸碱处理对链霉菌 3-10 粗提物的抗真菌活性影响 | 第95-96页 |
2.14 链霉菌 3-10 粗提物对紫外线照射的稳定性 | 第96-97页 |
2.15 不同温度对链霉菌 3-10 粗提物贮藏时间的影响 | 第97-98页 |
3 讨论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链霉菌 3-10 抗真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100-1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6页 |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 第100-101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100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100-101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01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101-102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102-106页 |
1.4.1 链霉菌 3-10 的培养及发酵液的制备 | 第102页 |
1.4.2 提取用有机溶剂的选择 | 第102页 |
1.4.3 链霉菌 3-10 产生的抗真菌物质的提取 | 第102页 |
1.4.4 乙酸乙酯粗提物TLC检测 | 第102-103页 |
1.4.5 乙酸乙酯粗提物硅胶柱层析分离 | 第103-104页 |
1.4.6 凝胶柱层析分离 | 第104页 |
1.4.7 抗真菌物质的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 | 第104页 |
1.4.8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 | 第104-105页 |
1.4.9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105页 |
1.4.10 粗提物中Reveromycin A的含量测定 | 第105页 |
1.4.11 纯品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105页 |
1.4.12 纯品对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105-106页 |
1.4.13 Reveromycin A对草莓果实贮藏期腐烂病的抑制作用 | 第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7页 |
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106-107页 |
2.2 TLC展开剂的筛选 | 第107-109页 |
2.3 链霉菌粗提物硅胶柱层析分离 | 第109-110页 |
2.4 Sephadex LH-20 凝胶柱层析分离 | 第110-111页 |
2.5 抗真菌物质半制备HPLC纯化 | 第111页 |
2.6 抗真菌物质结构鉴定 | 第111-114页 |
2.7 Rveromycins生物活性测定 | 第114-116页 |
2.8 Rveromycin A对草莓果实贮藏期腐烂的抑制效果 | 第116-117页 |
3 讨论 | 第117-120页 |
第五章 链霉菌 3-10 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其抗真菌效果 | 第120-1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7页 |
1.1 供试培养基及所用菌株 | 第121页 |
1.1.1 供试培养基 | 第121页 |
1.1.2 所用菌株 | 第121页 |
1.2 供试药品和材料 | 第121-122页 |
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22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122-127页 |
1.4.1 链霉菌 3-10 小麦粒培养物制备 | 第122页 |
1.4.2 链霉菌 3-10 产生的挥发性物质(VOCs)成分分析 | 第122-123页 |
1.4.3 单成分VOC对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抑制作用 | 第123-124页 |
1.4.4 链霉菌 3-10 产生的挥发性物质(VOCs)的抑菌谱 | 第124页 |
1.4.5 不同培养时间的链霉菌 3-10 AWG培养物对黄曲霉、寄生曲霉的抑制作用 | 第124-125页 |
1.4.6 不同质量的链霉菌 3-10 AWG培养物对黄曲霉、寄生曲霉的抑制作用 | 第125-126页 |
1.4.7 链霉菌 3-10 产生的VOCs对花生贮藏期黄曲霉、寄生曲霉的抑制作用 | 第126-1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7-140页 |
2.1 链霉菌 3-10 产生的挥发性物质(VOCs)成分分析 | 第127-131页 |
2.2 单成分VOC对黄曲霉、寄生曲霉生长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2.3 链霉菌 3-10 产生的挥发性物质(VOCs)的抑菌谱 | 第132-134页 |
2.4 不同培养时间的链霉菌 3-10 AWG培养物产生的VOCs对黄曲霉、寄生曲霉的抑制作用 | 第134页 |
2.5 不同质量的链霉菌 3-10 AWG培养物产生的VOCs对黄曲霉、寄生曲霉的抑制作用 | 第134-135页 |
2.6 链霉菌 3-10 产生的VOCs对黄曲霉、寄生曲霉侵染花生种子的抑制作用 | 第135-140页 |
3 讨论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链霉菌 3-10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初步分析 | 第142-1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2-145页 |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 第142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142页 |
1.1.2 供试培养基 | 第142页 |
1.2 供试试剂 | 第142-143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143-145页 |
1.3.1 链霉菌 3-10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43-144页 |
1.3.2 链霉菌 3-10 基因组测序组装 | 第144页 |
1.3.3 链霉菌 3-10 基因组组分分析 | 第144页 |
1.3.4 链霉菌 3-10 基因组功能分析 | 第144-145页 |
1.3.5 链霉菌 3-10 基因组中次生代谢产物基因簇分析 | 第1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5-155页 |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145-146页 |
2.2 基因组概况 | 第146页 |
2.3 基因组组分分析 | 第146-147页 |
2.4 基因组功能注释 | 第147-151页 |
2.4.1 GO数据库功能注释 | 第147-148页 |
2.4.2 KEGG数据库功能注释 | 第148-149页 |
2.4.3 COG数据库功能注释 | 第149-150页 |
2.4.4 NR数据库和Swiss-Prot数据库注释 | 第150-151页 |
2.5 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 第151-154页 |
2.6 基因组中萜类挥发性物质代谢通路预测 | 第154-155页 |
3 讨论 | 第155-1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59页 |
1 结论 | 第156-157页 |
2 创新点 | 第157-158页 |
3 展望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81页 |
附图 | 第181-186页 |
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