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66页 |
1.1 纳米药物概述 | 第15-16页 |
1.2 脂质体 | 第16-23页 |
1.2.1 脂质体的发展 | 第16-18页 |
1.2.2 脂质体的原材料——脂质 | 第18-19页 |
1.2.3 脂质体的制备 | 第19-20页 |
1.2.4 上市脂质体 | 第20-23页 |
1.3 硅质体 | 第23-26页 |
1.4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 | 第26-47页 |
1.4.1 MSNs的合成 | 第27-33页 |
1.4.2 MSNs的生物相容性 | 第33-39页 |
1.4.3 MSNs的功能化及应用 | 第39-46页 |
1.4.4 MSNs的发展前景 | 第46-47页 |
1.5 有序介孔有机硅 | 第47-51页 |
1.6 总结与展望 | 第51页 |
1.7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6页 |
第二章 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及材料的表征测试方法 | 第66-77页 |
2.1 引言 | 第66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6-68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66-68页 |
2.2.2 仪器与材料 | 第68页 |
2.3 有机硅前体分子的合成 | 第68-72页 |
2.3.1 Lipid 1的合成 | 第68-69页 |
2.3.2 Lipid 2的合成 | 第69-70页 |
2.3.3 酞菁有机硅前体的合成 | 第70-72页 |
2.4 缓冲溶液的配置 | 第72-73页 |
2.5 表征方法 | 第73-74页 |
2.5.1 核磁共振波谱 | 第73页 |
2.5.2 质谱 | 第73页 |
2.5.3 紫外可见光谱 | 第73页 |
2.5.4 荧光光谱 | 第73页 |
2.5.5 红外光谱 | 第73页 |
2.5.6 动态光散射测粒径和表面电位 | 第73-74页 |
2.5.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74页 |
2.5.8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74页 |
2.6 药物浓度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2.7 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第三章 通过原位还原法在硅质体表面沉积银纳米颗粒 | 第77-89页 |
3.1 引言 | 第77-7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8-80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8-79页 |
3.2.2 空白硅质体的制备 | 第79-80页 |
3.2.3 原位还原法沉积形成纳米颗粒 | 第8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5页 |
3.3.1 不同还原剂下Ag@cerasome的制备和物理表征 | 第80-81页 |
3.3.2 Ag@cerasome纳米结构的表面形貌和元素分析 | 第81-82页 |
3.3.3 尺寸分布和储存稳定性 | 第82-83页 |
3.3.4 Ag@cerasome纳米结构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83-84页 |
3.3.5 纳米银沉积的硅质体形貌稳定性 | 第84-85页 |
3.4 小结 | 第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第四章 氧化还原响应性硅质体用于肿瘤靶向药物递送 | 第89-102页 |
4.1 引言 | 第89-9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0-93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90-91页 |
4.2.2 空白硅质体的制备 | 第91-92页 |
4.2.3 载阿霉素硅质体的制备 | 第92页 |
4.2.4 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 | 第92页 |
4.2.5 硅质体的稳定性 | 第92页 |
4.2.6 硅质体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 第92-93页 |
4.2.7 细胞CCK-8试验 | 第9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3-99页 |
4.3.1 硅质体制备条件考察 | 第93-95页 |
4.3.2 硅质体的稳定性 | 第95-96页 |
4.3.3 刺激响应药物释放 | 第96-98页 |
4.3.4 抗肿瘤活性 | 第98-99页 |
4.4 小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脂质双分子层包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102-116页 |
5.1 引言 | 第102-10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3-106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03-104页 |
5.2.2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104页 |
5.2.3 介孔二氧化硅的疏水化修饰 | 第104-105页 |
5.2.4 脂质双分子层的包裹 | 第105页 |
5.2.5 颗粒表征 | 第105页 |
5.2.6 体外释药实验 | 第105-106页 |
5.2.7 溶血试验 | 第106页 |
5.2.8 人血清白蛋白吸附试验 | 第10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2页 |
5.3.1 材料表征 | 第106-109页 |
5.3.2 药物释放行为 | 第109-110页 |
5.3.3 溶血试验 | 第110-111页 |
5.3.4 非特异性蛋白吸附 | 第111-112页 |
5.4 小结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第六章 酞菁桥连有序介孔有机硅(PMO)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 第116-126页 |
6.1 引言 | 第116-11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7-118页 |
6.2.1 试剂与仪器 | 第117-118页 |
6.2.2 PMO的制备 | 第118页 |
6.2.3 单线态氧生成检测 | 第118页 |
6.2.4 通过FRET效应检测DOX的释放 | 第11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3页 |
6.3.1 PMO材料表征 | 第118-121页 |
6.3.2 单线态氧生成 | 第121-122页 |
6.3.3 利用FRET效应监控DOX的释放 | 第122-123页 |
6.4 小结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126-127页 |
7.2 对后续工作的思考 | 第127-128页 |
附录 | 第128-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