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文化视角下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特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2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对象第9-11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3页
        1.3.1 文化视角、景观特征第11-12页
        1.3.2 景观文化、景观语言第12-13页
        1.3.3 云台山地区、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园区第13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5 研究内容第14页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21页
        1.6.1 关于景观特征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6.2 关于景观文化与景观语言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6.3 关于国外世界地质公园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6.4 关于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研究现状第18-21页
    1.7 研究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景观文化视角认知思路第22-28页
    2.1 文化视角下景观研究结构第22-25页
        2.1.0 背景——景观语境第22-23页
        2.1.1 内涵——景观语义第23-24页
        2.1.2 要素——景观语汇第24-25页
    2.2 文化视角下景观特征认知方式第25-27页
        2.2.1 人景互动的动态认知第25页
        2.2.2 文化内涵的传达解析第25-26页
        2.2.3 文化特性的静态评估第26-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语境演化研究第28-49页
    3.1 景观自然语境形成——地质时期第28-36页
        3.1.1 地形地貌景观第29-32页
        3.1.2 水域景观第32-33页
        3.1.3 地质遗迹景观第33-34页
        3.1.4 生物景观第34-36页
    3.2 景观人文语境孕育——史前至秦汉时期第36-40页
        3.2.1 神话传说源地第36-38页
        3.2.2 姓氏文化根基第38-39页
        3.2.3 隐逸文化萌芽第39-40页
    3.3 景观哲学语境转折——魏晋南北朝时期第40-43页
        3.3.1 竹林“玄学”思想兴起第41-42页
        3.3.2 佛家思想快速发展第42-43页
        3.3.3 儒家思想博弈第43页
    3.4 多元景观语境交融——唐宋元明清时期第43-48页
        3.4.1 赋意型交融——王维千古名句第44-45页
        3.4.2 感知型交融——陈氏太极拳第45-46页
        3.4.3 利用型交融——药王孙思邈第46页
        3.4.4 互建型交融——百家岩孝女塔第46-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语义传达研究第49-73页
    4.1 景观语义信息来源第49-51页
        4.1.1 自然景观语义源第49-50页
        4.1.2 人文景观语义源第50-51页
    4.2 语义信息传达方式第51页
        4.2.1 自然景观转译传达第51页
        4.2.2 人文景观直译传达第51页
    4.3 转译传达的自然景观特征第51-64页
        4.3.1 水脉空间情境第51-55页
        4.3.2 断崖裂谷符号第55-60页
        4.3.3 药用植物意境第60-64页
    4.4 直译传达的人文景观特征第64-72页
        4.4.1 历史胜迹感知第64-66页
        4.4.2 传统建筑映现第66-71页
        4.4.3 怀古民俗展示第71-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5章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语汇文化性再评估第73-93页
    5.1 评估技术路线拟定第73-75页
        5.1.1 评估步骤第73页
        5.1.2 评估方法第73-75页
        5.1.3 评估原则第75页
    5.2 景观语汇统计第75-77页
    5.3 评估体系建立第77-81页
        5.3.1 评估因子选取第77-78页
        5.3.2 评估模型建立第78-80页
        5.3.3 评估指标权重计算第80-81页
    5.4 各园区景观语汇文化性评估第81-90页
        5.4.1 云台山园区第82-84页
        5.4.2 青龙峡园区第84-85页
        5.4.3 峰林峡园区第85-87页
        5.4.4 青天河园区第87-89页
        5.4.5 神农山园区第89-90页
    5.5 整体景观语汇文化性评估第90-91页
    5.6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6章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特征保护与利用第93-98页
    6.1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特征归纳第93-95页
        6.1.1 类似地质公园普遍景观第93页
        6.1.2 景观特征归纳第93-95页
    6.2 景观特征保护与利用策略第95-97页
        6.2.1 基于互动因素的景观特征保护策略第95页
        6.2.2 基于感知因素的景观文化传达策略第95-96页
        6.2.3 基于文化主题共生的旅游开发策略第96-97页
    6.3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结论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4页
附件一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语汇文化性评估指标权重调查表第104-106页
附件二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语汇文化性评估调查问卷第106-109页
图表目录(图)第109-113页
图表目录(表)第113-114页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历史街区人居环境整治中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区域快线平谷线“徐辛庄站”站城一体化规划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