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历史街区人居环境恶化 | 第11页 |
1.1.2 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日益发展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2-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5-20页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第2章 国内外基础理论研究 | 第20-30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和基本认识 | 第20-23页 |
2.1.1 历史街区 | 第20-21页 |
2.1.2 人居环境整治 | 第21页 |
2.1.3 社区 | 第21-22页 |
2.1.4 社区参与 | 第22-23页 |
2.2 历史街区整治基础理论 | 第23-25页 |
2.2.1 历史街区保护思想的发展 | 第23-24页 |
2.2.2 历史街区整治更新理论的发展 | 第24页 |
2.2.3 历史街区整治的总体趋势分析 | 第24-25页 |
2.3 社区参与基础理论研究 | 第25-29页 |
2.3.1 社区参与背景 | 第25-27页 |
2.3.2 社区参与条件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9-30页 |
第3章 国内外社区参与整治案例研究 | 第30-45页 |
3.1 国内先行城市经验 | 第30-34页 |
3.1.1 扬州GTZ社区行动规划 | 第30-32页 |
3.1.2 上海田子坊 | 第32-33页 |
3.1.3 台湾大溪老街模式 | 第33-34页 |
3.2 国外发达国家参与实践 | 第34-39页 |
3.2.1 法国“改善居住计划” | 第34-35页 |
3.2.2 意大利“邻里合约计划” | 第35-37页 |
3.2.3 日本社区总体营造 | 第37-39页 |
3.3 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实践 | 第39-42页 |
3.3.1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K IP | 第39-40页 |
3.3.2 马来西亚的乔治市 | 第40-42页 |
3.4 案例分析 | 第42-44页 |
3.4.1 制度性因素总结 | 第42-43页 |
3.4.2 政府支持 | 第43页 |
3.4.3 社区及第三方组织 | 第43-44页 |
3.4.4 参与渠道 | 第44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第4章 北京整治实况和参与类型研究 | 第45-74页 |
4.1 人居环境实况 | 第45-63页 |
4.1.1 旧城历史街区调研概况 | 第45-46页 |
4.1.2 调研分析 | 第46-63页 |
4.2 北京整治发展历程 | 第63-68页 |
4.2.1 居民私搭乱建的建设性破坏阶段 | 第63-64页 |
4.2.2 专家改良建筑形态的探索阶段 | 第64-65页 |
4.2.3 市场驱动的大规模拆迁阶段 | 第65-66页 |
4.2.4 政策保障的渐进更新阶段 | 第66-67页 |
4.2.5 各整治阶段的综合比较 | 第67-68页 |
4.3 参与整治类型研究 | 第68-72页 |
4.3.1 分类方法研究 | 第68-69页 |
4.3.2 街区规划编制创新型 | 第69页 |
4.3.3 街道业态更新带动型 | 第69-70页 |
4.3.4 社区公共资源利用型 | 第70-71页 |
4.3.5 整治类型的综合比较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72-74页 |
第5章 社区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100页 |
5.1 理性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 第74-79页 |
5.1.1 整治内容 | 第74-75页 |
5.1.2 参与意识 | 第75-77页 |
5.1.3 产权关系 | 第77-79页 |
5.2 社区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 第79-91页 |
5.2.1 社区认同感的测度 | 第79-80页 |
5.2.2 个体性因素 | 第80-87页 |
5.2.3 社区性因素 | 第87-91页 |
5.3 制度供给影响因素研究 | 第91-96页 |
5.3.1 政府支持 | 第91页 |
5.3.2 社区及社会组织 | 第91-95页 |
5.3.3 参与渠道 | 第95-96页 |
5.4 影响因素归纳总结 | 第96-98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98-100页 |
第6章 社区参与影响因素实证 | 第100-122页 |
6.1 街区保护规划创新型 | 第100-106页 |
6.1.1 新太仓小菊社区规划编制公众参与试点背景 | 第100-101页 |
6.1.2 理性选择因素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6.1.3 社区认同因素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6.1.4 制度供给因素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6.1.5 效果评价 | 第106页 |
6.2 街巷业态更新带动型 | 第106-114页 |
6.2.1 杨梅竹斜街复兴规划试点项目背景 | 第106-107页 |
6.2.2 理性选择因素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6.2.3 社区认同因素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2.4 制度供给因素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6.2.5 效果评价 | 第113-114页 |
6.3 社区公共资源利用型 | 第114-122页 |
6.3.1 史家胡同整治及24号院再利用试点项目背景 | 第114-115页 |
6.3.2 理性选择因素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6.3.3 社区认同因素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3.4 制度供给因素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6.3.5 效果评价 | 第120-122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2-126页 |
7.1 结论 | 第122-123页 |
7.1.1 北京历史街区整治社区参与实况 | 第122页 |
7.1.2 影响北京历史街区社区参与的因素 | 第122-123页 |
7.2 建议 | 第123-125页 |
7.2.1 健全参与保障体系 | 第123页 |
7.2.2 建立长效参与机制 | 第123页 |
7.2.3 设立社区规划师制度 | 第123-124页 |
7.2.4 明晰产权关系 | 第124页 |
7.2.5 多举措调整社会生态 | 第124页 |
7.2.6 发展社区组织及第三方公益组织 | 第124-125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附录 | 第13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