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电力工业论文

真空变压吸附分离燃烧后电厂废气中的高湿二氧化碳

感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录第11-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57页
    1.1 碳的捕获和存储第16-20页
        1.1.1 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气体的排放第16-17页
        1.1.2 CO_2的捕获和封存简介第17-19页
        1.1.3 CCS系统的成本第19-20页
    1.2 二氧化碳的分离工艺及捕获系统第20-26页
        1.2.1 分离工艺类型及特点第20-23页
        1.2.2 捕获系统类型第23-26页
    1.3 吸附平衡理论第26-30页
        1.3.1 吸附的基本概念第26页
        1.3.2 吸附等温线分类及特点第26-28页
        1.3.3 吸附平衡理论第28-30页
    1.4 分离二氧化碳的吸附剂材料第30-37页
        1.4.1 吸附剂的选择第30-32页
        1.4.2 常用的分离CO_2的吸附剂第32-36页
        1.4.3 文献综述第36-37页
    1.5 变压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的工艺第37-41页
        1.5.1 变压吸附基本原理第37-38页
        1.5.2 多床变压吸附循环操作第38-40页
        1.5.3 文献综述第40-41页
    1.6 变压吸附分离CO_2模拟的发展第41-43页
        1.6.1 变压吸附过程的模拟第41-42页
        1.6.2 文献综述第42-43页
    1.7 分离CO_2工业应用及面临的问题第43-45页
        1.7.1 工业上CO_2-P/VSA技术的应用第43-44页
        1.7.2 CO_2-P/VSA技术所面临的问题第44-45页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45-46页
        1.8.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45页
        1.8.2 主要研究内容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7页
第2章 吸附剂的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研究第57-78页
    2.1 等温吸附曲线的测定第57-61页
        2.1.1 容积法测定等温吸附曲线第57-59页
        2.1.2 H_2O/CO_2单、双组分等温曲线的测定第59-61页
    2.2 穿透曲线的测定第61-62页
    2.3 CO_2、N_2、H_2O单组分等温吸附曲线第62-69页
        2.3.1 在沸石分子筛13X、LiX上的等温曲线第62-64页
            2.3.1.1 CO_2和N_2的单组分吸附曲线第62-63页
            2.3.1.2 H_2O的单组分吸附曲线第63-64页
        2.3.2 在Sorbead及F-200上的等温曲线第64-67页
            2.3.2.1 CO_2和N_2的单组分吸附曲线第64-65页
            2.3.2.2 H_2O的单组分吸附曲线第65-67页
        2.3.3 在活性炭及活性炭纤维上的等温曲线第67-69页
            2.3.3.1 CO_2和N_2的单组分吸附曲线第67-68页
            2.3.3.2 H_2O的单组分吸附曲线第68-69页
    2.4 CO_2/H_2O在活性炭上的双组分等温曲线第69-70页
    2.5 CO_2和H_2O在多层床上的动态吸附第70-74页
        2.5.1 穿透曲线介绍第70-71页
        2.5.2 单/双组分气体的穿透曲线第71-72页
        2.5.4 双组分气体在吸附床内的温度变化第72-74页
    2.6 CO_2和H_2O在活性炭吸附床上的动态穿透曲线第74-76页
        2.6.1 单/双组分气体的穿透曲线第74-75页
        2.6.2 双组分气体在吸附床内的温度变化第75-76页
    2.7 小结第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第3章 双层变压吸附技术分离CO_2的数值模拟第78-95页
    3.1 引言第78-79页
    3.2 模拟方程第79-81页
    3.3 水蒸气在F200 and Sorbead上的等温线方程第81-85页
        3.3.1 在F200上的拟合方程第81-83页
        3.3.2 在Sorbead上的拟合方程第83-85页
    3.4 实验设计第85-87页
    3.5 吸附床内的温度和浓度变化第87-89页
        3.5.1 温度迁移第87-88页
        3.5.2 CO_2和H_2O在吸附床内的浓度分布第88-89页
    3.6 模拟吸附过程的结果第89页
    3.7 吸附热计算第89-90页
    3.8 小结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3页
    附录第93-95页
第4章 多层变压吸附技术分离CO_2的试验研究第95-119页
    4.1 引言第95页
    4.2 实验第95-103页
        4.2.1 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第95-96页
        4.2.2 试验设备第96-100页
        4.2.3 VSA循环操作步骤设计第100-103页
    4.3 只有13X吸附层时的循环实验及结果第103-104页
    4.4 单床多层变压吸附分离CO_2的结果第104-109页
        4.4.1 吸附床内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第105-107页
        4.4.2 CO_2和H_2O在吸附床内的浓度变化第107-109页
        4.4.3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比较第109页
    4.5 三床双层变压吸附分离CO_2结果与讨论第109-117页
        4.5.1 循环操作中压力和温度变化第110-111页
        4.5.2 吸附床内水的峰面移动第111-113页
        4.5.3 各操作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第113-115页
            4.5.3.1 解吸压力的影响第113-114页
            4.5.3.2 进气流速的影响第114-115页
            4.5.3.3 Sorbead与13X体积比的影响第115页
        4.5.4 不同循环操作步骤对CO_2分离效果的比较第115-117页
    4.6 小结第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9页
第5章 水蒸气对活性炭VSA分离CO_2的影响第119-131页
    5.1 引言第119页
    5.2 吸附剂的性质及实验设计第119-120页
    5.3 活性炭的性质分析第120-122页
    5.4 循环操作过程中的温度特征第122-123页
    5.5 CO_2在吸附床内的浓度分布第123-124页
    5.6 水在吸附床内的迁移第124-126页
    5.7 H_2O对捕获CO_2的影响第126-128页
    5.8 解吸时间和解吸压力的影响第128-129页
    5.9 小结第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1页
第6章 二级变压吸附分离CO_2的试验及模拟第131-148页
    6.1 引言第131-132页
    6.2 数值模拟方程第132-135页
        6.2.1 CO_2和N_2在活性炭上的等温线第132-133页
        6.2.2 H_2O在活性炭上等温线第133-135页
        6.2.3 VSA循环操作的模拟第135页
    6.3 二级VSA结构及循环设计第135-138页
        6.3.1 二级VSA结构设计第136-137页
        6.3.2 循环步骤设计第137-138页
    6.4 单床VSA试验/模拟结果第138-141页
        6.4.1 进气浓度对活性炭-VSA分离CO_2的影响第138-139页
        6.4.2 进气浓度对13X-VSA分离CO_2的影响第139-140页
        6.4.3 P/F比率对13X-VSA分离H_2O的影响第140-141页
        6.4.4 试验数据与模拟数据的对比第141页
    6.5 模拟二级VSA分离CO_2的结果及讨论第141-145页
        6.5.1 第一级活性炭-VSA结果第141-142页
        6.5.2 质量/能量平衡及二级VSA结果第142-145页
    6.6 结论第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48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48-150页
    7.1 结论第148-149页
    7.2 展望第149-150页
致谢第150-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2-155页
作者简介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炉连铸流程生产高品质齿轮钢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自适应滤波算法的时变系统逆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