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2.1 关于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 | 第11-15页 |
1.2.2 关于社会组织作用方面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3 关于社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的研究 | 第18-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1.4 核心概念 | 第23-26页 |
1.4.1 流动人口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1.4.2 社会组织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1.5 相关理论视角 | 第26-29页 |
1.5.1 协同治理理论 | 第26-27页 |
1.5.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7-29页 |
第2章 社会组织参与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客观逻辑 | 第29-35页 |
2.1 政府:供给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中的“缺位” | 第29-31页 |
2.1.1 政府提供流动人口公共管理服务历程 | 第29-30页 |
2.1.2 法律政策失衡,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制度保障缺失 | 第30-31页 |
2.1.3 政府职能“缺位”,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 | 第31页 |
2.2 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的多样性需求 | 第31-32页 |
2.3 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服务流动人口群体 | 第32-35页 |
2.3.1 社会组织参与,优化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模式 | 第32-33页 |
2.3.2 弥补政府缺位,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制 | 第33-35页 |
第3章 三林镇“新市民生活馆”现实状况分析 | 第35-45页 |
3.1 “新市民生活馆”的服务状况 | 第35-40页 |
3.1.1 “新市民生活馆”的发展概述 | 第35-36页 |
3.1.2 “新市民生活馆”的服务对象情况 | 第36-37页 |
3.1.3 “新市民生活馆”服务情况 | 第37-40页 |
3.1.4 “新市民生活馆”服务流动人口的理念与目标 | 第40页 |
3.2 “新市民生活馆”组织内部运作情况分析 | 第40-43页 |
3.2.1 人力资源:参与公共服务人员结构 | 第40-42页 |
3.2.2 服务场馆的使用情况 | 第42页 |
3.2.3 组织内部制度:规范化的管理运作 | 第42-43页 |
3.3 “新市民生活馆”与外部环境关系 | 第43-45页 |
3.3.1 协同治理——“新市民生活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互动 | 第43-44页 |
3.3.2 市场资本投入,公共服务多样化的实现 | 第44-45页 |
第4章 三林镇“新市民生活馆”参与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现实操作困境及原因 | 第45-55页 |
4.1 “新市民生活馆”现实操作困境 | 第45-52页 |
4.1.1 协同治理中政府供给缺位 | 第45-46页 |
4.1.2 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46-48页 |
4.1.3 人才竞争机制低效,阻碍公共服务开展 | 第48-49页 |
4.1.4 组织模式的制约:架构单一化与角色偏差 | 第49-52页 |
4.2 “新市民生活馆”产生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52-55页 |
4.2.1 外部原因:政治制度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制约 | 第52-54页 |
4.2.3 内部原因:组织自身的局限性 | 第54-55页 |
第5章 三林镇“新市民生活馆”参与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路径优化 | 第55-60页 |
5.1 良性互动:政府部门与“新市民生活馆”的平等合作 | 第55-56页 |
5.2 拓宽与社会市场联系,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 第56-57页 |
5.3 创新组织人才竞争机制,提高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质量 | 第57-59页 |
5.4 重塑组织模式,提升组织服务的能动性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