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智障人士社区福利服务供给结构的演变过程分析--以上海市浦东新区Y“阳光之家”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导论第11-25页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缘起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第13-19页
        1.2.1 文献综述第13-18页
        1.2.2 理论基础第18-19页
    1.3 概念定义第19-21页
        1.3.1 智力障碍第19-20页
        1.3.2 社区福利服务第20-21页
        1.3.3 供给结构第21页
    1.4 本文研究方法第21-23页
        1.4.1 研究类型第21-22页
        1.4.2 研究对象的确定和选取第22页
        1.4.3 资料收集方法第22-23页
        1.4.4 资料分析方法第23页
    1.5 分析框架第23-25页
第2章 “阳光之家”概述第25-30页
    2.1 “阳光之家”建设的背景第25-26页
        2.1.1 智障人士的需求第25页
        2.1.2 原有福利服务供给的不足第25-26页
        2.1.3 政府作为供给主体的缺位第26页
    2.2 “阳光之家”的发展阶段第26-28页
        2.2.1 政府主导提供福利服务阶段第26-27页
        2.2.2 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提供阶段第27-28页
        2.2.3 多元主体提供福利服务阶段第28页
    2.3 浦东新区Y“阳光之家”的简介第28-30页
第3章 政府主导的福利服务供给第30-38页
    3.1 政府主导福利服务供给内容第30-33页
        3.1.1 整体制度设计第30-31页
        3.1.2 “阳光之家”的服务内容第31-33页
    3.2 政府主导福利服务供给的特点第33-35页
        3.2.1 供给主体单一第33页
        3.2.2 行政色彩较强第33-34页
        3.2.3 政府职责不明第34-35页
    3.3 政府主导福利服务供给的困难与成因第35-38页
        3.3.1 “阳光之家”项目性质模糊第35页
        3.3.2 “阳光之家”专职人员队伍问题第35-36页
        3.3.3 “阳光之家”服务资源闲置第36页
        3.3.4 “阳光之家”外部资源不足第36-38页
第4章 社会组织参与福利服务供给第38-47页
    4.1 初步的探索:服务项目委托模式第38-41页
        4.1.1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起因第38-39页
        4.1.2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实施第39-41页
        4.1.3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成效第41页
    4.2 社会力量的渗透:从项目委托模式到社会组织托管模式第41-45页
        4.2.1 社会组织托管模式的起因第42页
        4.2.2 社会组织托管的内容和运作第42-44页
        4.2.3 社会组织托管的成效第44-45页
    4.3 供给主体多元演进中的新挑战第45-47页
        4.3.1 委托服务内容不明晰第45页
        4.3.2 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信任危机第45-46页
        4.3.3 政府购买服务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第46页
        4.3.4 社会组织对购买方的逆向选择第46-47页
第5章 从一元到多元:基于演进历程的比较第47-54页
    5.1 智障人士福利服务供给结构中基本要素的变化第47-51页
        5.1.1 政府责任的变化第47-48页
        5.1.2 供给主体的增加第48-50页
        5.1.3 服务方式的变化第50-51页
    5.2 多元供给结构对智障人士福利服务的影响第51-54页
        5.2.1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第51-53页
        5.2.2 各部分功能更合理发挥第53-54页
第6章 结论与讨论第54-58页
    6.1 结论第54-55页
    6.2 讨论第55-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录1第65-66页
附录2第66-67页
附录3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代际交换:农村家庭养老的过程研究--基于浙北A乡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社会组织参与流动人口公共服务问题研究--以三林镇“新市民生活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