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交通事故认定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 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四、 创新及不足 | 第11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我国交通事故认定的基本理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交通事故认定的概念分析及特征 | 第12-14页 |
一、 交通事故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交通事故认定的概念 | 第13页 |
三、 交通事故认定的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交通事故认定的法律性质 | 第14-18页 |
一、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法律定性 | 第14-15页 |
二、 交通事故“责任”的法律定性 | 第15-17页 |
三、交通事故“认定”的法律定性 | 第17-18页 |
第三节 交通事故认定的作用 | 第18-20页 |
一、 民事方面的作用 | 第18页 |
二、 刑事方面的作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我国交通事故认定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36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 | 第20-23页 |
一、 立法演变 | 第20-21页 |
二、 各地实践 | 第21-23页 |
第二节 认定原则 | 第23-30页 |
一、 因果关系原则 | 第23-24页 |
二、 安全原则 | 第24-26页 |
三、 路权原则 | 第26-30页 |
第三节 存在问题 | 第30-36页 |
一、 交通事故定义模糊 | 第30-31页 |
二、 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三、 交通事故检验鉴定不规范 | 第33-34页 |
四、 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处理困境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我国交通事故认定制度的完善 | 第36-42页 |
第一节 交通事故定义的修正 | 第36-37页 |
一、 交通事故必须是“事故” | 第36页 |
二、 必须是对不特定人或物有危害 | 第36页 |
三、 必须造成了损害后果 | 第36-37页 |
四、 区分过错和意外 | 第37页 |
第二节 电动自行车的法律规制措施 | 第37-39页 |
一、 制定新国标及系统法律 | 第37-38页 |
二、 加强教育与培训 | 第38页 |
三、 严格管理与纠违 | 第38页 |
四、 实名登记与检验 | 第38-39页 |
五、 建立信息库与强制保险 | 第39页 |
第三节 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的审查完善途径 | 第39-41页 |
一、 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程序上的审查 | 第39-40页 |
二、 对交通事故认定书实体上的审查 | 第40-41页 |
第四节 交通事故检验鉴定完善规范 | 第41-42页 |
一、 加强鉴定机构建设 | 第41页 |
二、 健全鉴定人资格准入制度 | 第41页 |
三、 加强对社会鉴定机构的监督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