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波导光学与集成光学论文--光纤元件论文

手性负折射光纤的模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1.1 引言第8-9页
    1.2 负折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第9-12页
        1.2.1 负折射的概念第9-10页
        1.2.2 负折射发展概况第10-12页
    1.3 手性概念及其发展现状第12-15页
        1.3.1 手性的概念第12页
        1.3.2 结构手性与介电手性第12-13页
        1.3.3 手性波导发展概况第13-14页
        1.3.4 手性介质本构关系第14-1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手性负折射光纤中的特征方程第17-35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光纤中负折射介质内的场第17-23页
        2.2.1 光纤中负折射介质内纵横场关系第17-19页
        2.2.2 光纤中负折射介质内的场分量第19-23页
    2.3 光纤中手性介质内的场第23-26页
        2.3.1 光纤中手性介质波方程第23-24页
        2.3.2 光纤中手性介质内纵横场关系第24-25页
        2.3.3 光纤中手性介质内场分量第25-26页
    2.4 负折射芯层、手性包层光纤的特征方程第26-30页
        2.4.1 振荡模式特征方程第26-29页
        2.4.2 表面模式特征方程第29-30页
    2.5 手性芯层、负折射包层光纤的特征方程第30-34页
        2.5.1 振荡模式特征方程第30-33页
        2.5.2 表面模式特征方程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手性负折射光纤的截止条件及色散关系第35-44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截止条件第35-38页
        3.2.1 负折射芯层、手性包层光纤的截止条件第35-37页
        3.2.2 手性芯层、负折射包层光纤的截止条件第37-38页
    3.3 色散关系第38-43页
        3.3.1 负折射芯层、手性包层光纤的色散关系第38-41页
        3.3.2 手性芯层、负折射包层光纤的色散关系第41-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手性负折射光纤的模式场分布第44-61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偏振特性第44-52页
        4.2.1 负折射芯层、手性包层光纤的偏振特性第44-49页
        4.2.2 手性芯层、负折射包层光纤的偏振特性第49-52页
    4.3 光纤中的能流及场强分布第52-59页
        4.3.1 负折射芯层、手性包层光纤的能流及场强分布第52-56页
        4.3.2 手性芯层、负折射包层光纤的能流及场强分布第56-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垃圾短信多中心治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定位理论的中国移动品牌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