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邮电经济论文--电信论文--电信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论文

垃圾短信多中心治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现实意义第10-11页
    1.3 基本概念与理论概述第11-15页
        1.3.1 垃圾短信的定义第11-13页
        1.3.2 垃圾短信的分类第13-14页
        1.3.3 垃圾短信的危害第14页
        1.3.4 垃圾短信治理第14页
        1.3.5 政府治理垃圾短信的法理基础第14-15页
        1.3.6 基本理论:多中心治理第15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及创新之处第15-17页
第二章 垃圾短信产业分析第17-25页
    2.1 垃圾短信产业规模第17-18页
    2.2 垃圾短信产业链第18-19页
    2.3 垃圾短信发送渠道分析第19-21页
        2.3.1 端口号渠道第19-20页
        2.3.2 手机号渠道第20-21页
    2.4 垃圾短信受益主体分析第21-22页
        2.4.1 广告主分析第21-22页
            2.4.1.1 广告主分类第21页
            2.4.1.2 广告主的产业地位第21-22页
    2.5 增值电信企业分析第22页
    2.6 运营商分析第22-23页
        2.6.1 运营商是产业链的掌控者第22-23页
        2.6.2 运营商是最大得利者第23页
    2.7 用户分析第23-25页
        2.7.1 受害者第23-24页
        2.7.2 助纣为虐者第24-25页
第三章 垃圾短信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5-30页
    3.1 根本缺陷:法律保护缺失第25-26页
        3.1.1 个人信息保护不足第25页
        3.1.2 用户权利的司法救济不畅第25-26页
    3.2 “看得见的手”治理方式:行政治理第26-27页
        3.2.1 屡治屡捷,屡捷屡治第26-27页
        3.2.2 缺少联动,行政处罚偏轻第27页
    3.3 监督的局限性:社会治理第27-28页
        3.3.1 媒体舆论第27-28页
        3.3.2 行业协会监管第28页
        3.3.3 缺少手机用户的参与第28页
    3.4 电信企业自律不足、治理意愿偏低第28-30页
第四章 国外多中心治理实践和启示第30-34页
    4.1 治理实践第30-32页
        4.1.1 美国第30-31页
        4.1.2 英国第31页
        4.1.3 日本第31-32页
    4.2 对我国的启示第32-34页
        4.2.1 行政:执法与宣传引导并重第32页
        4.2.2 立法与司法:制定和维护市场规则第32-33页
        4.2.3 企业: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以技术辅助治理第33-34页
第五章 垃圾短信治理对策第34-55页
    5.1 立法机关:完善立法--让执法者的矛更加锐利第34-35页
    5.2 政府:抓住关键和重点第35-38页
        5.2.1 清理伪基站第35页
        5.2.2 立法保护个人信息第35-36页
        5.2.3 完善联动监管机制第36-37页
            5.2.3.1 统一端口备案制第36页
            5.2.3.2 举报投诉举证机制第36-37页
            5.2.3.3 退订机制第37页
        5.2.4 明确职责,加强联动第37页
        5.2.5 升级网间平台第37-38页
        5.2.6 加强公众监督第38页
    5.3 运营商:通过技术、服务与创新加强自治第38-49页
        5.3.1 大数据“点对点”治理第39-45页
            5.3.1.1 数据分析第39-43页
            5.3.1.2 实施策略第43-45页
        5.3.2 健全机制第45-47页
        5.3.3 变堵为疏的反垃圾策略第47-49页
            5.3.3.1 运用云与端相结合的技术第48页
            5.3.3.2 疏导正常的社会群发需求第48页
            5.3.3.3 建立用户订阅、拒收短信登记平台第48-49页
            5.3.3.4 规范手机广告业务第49页
    5.4 行业协会:沟通三方、引导自律第49-53页
        5.4.1 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第50页
        5.4.2 加强对垃圾短信息的监测和分析第50-51页
            5.4.2.1 开展行业调查研究第50页
            5.4.2.2 建立垃圾短信息监测与治理效果服务监督平台第50-51页
        5.4.3 发挥反垃圾短信联盟自律引导作用第51-52页
        5.4.4 推广垃圾短信治理创新和应用第52-53页
            5.4.4.1 推广手机客户端安全应用第52页
            5.4.4.2 建立垃圾短信息预警机制第52页
            5.4.4.3 推行可信短信验证机制第52-53页
        5.4.5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第53页
    5.5 用户: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53-5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掺杂弛豫陶瓷的光能存储及其近红外波长转换的研究
下一篇:手性负折射光纤的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