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第14-16页
        1.3.1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4页
        1.3.2 可能的创新点第14-16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述评第16-20页
    2.1 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第16-17页
        2.1.1 产业结构的定义第16页
        2.1.2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第16-17页
    2.2 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第17-18页
        2.2.1 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第17-18页
        2.2.2 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概述第18页
    2.3 国内钢铁产业研究文献综述第18-20页
第三章 钢铁产业发展概述第20-27页
    3.1 钢铁产业概述第20-22页
        3.1.1 钢铁产业的定义第20-21页
        3.1.2 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21页
        3.1.3 钢铁生产主要流程第21-22页
    3.2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第22-24页
        3.2.1 发展历程第22-23页
        3.2.2 发展现状第23-24页
    3.3 钢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第24-27页
        3.3.1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第24-25页
        3.3.2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的趋势第25页
        3.3.3 节能环保的趋势第25-26页
        3.3.4 网络信息技术运用日益广泛的趋势第26页
        3.3.5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的趋势第26-27页
第四章 山东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分析第27-38页
    4.1 山东钢铁产业发展现状第27-31页
        4.1.1 发展阶段第27页
        4.1.2 产业规模第27-28页
        4.1.3 经济效益第28-29页
        4.1.4 主要产品第29页
        4.1.5 企业类型第29-31页
    4.2 山东钢铁产业结构分析第31-37页
        4.2.1 产业集中度偏低第31-33页
        4.2.2 产品结构不够合理第33-34页
        4.2.3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第34-35页
        4.2.4 产业布局分散第35-36页
        4.2.5 产能过剩问题严峻第36-37页
    4.3 山东调整钢铁产业结构的迫切性第37-38页
第五章 山东钢铁产业结构实证分析第38-52页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8-42页
        5.1.1 构建原则第38-39页
        5.1.2 研究方法的选取第39-40页
        5.1.3 构建指标体系第40-42页
    5.2 山东钢铁产业结构实证分析第42-50页
        5.2.1 数据的搜集第42页
        5.2.2 山东钢铁产业结构因子分析第42-50页
    5.3 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评价结果分析第50-52页
第六章 世界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借鉴第52-57页
    6.1 日本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及经验借鉴第52-53页
        6.1.1 日本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路径第52-53页
        6.1.2 日本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第53页
    6.2 美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及经验借鉴第53-54页
        6.2.1 美国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路径第53-54页
        6.2.2 美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第54页
    6.3 韩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及经验借鉴第54-57页
        6.3.1 韩国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路径第54-55页
        6.3.2 韩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第55-57页
第七章 对策建议及主要结论第57-62页
    7.1 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第57-60页
        7.1.1 通过企业联合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第57页
        7.1.2 引导产能向沿海转移第57-58页
        7.1.3 提升产品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第58-59页
        7.1.4 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第59页
        7.1.5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第59-60页
    7.2 研究结论第60-62页
附表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寒暄语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行政检查程序的立法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