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6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马来酸酐结构类化合物 | 第11-21页 |
1.2.1 马来酸酐 | 第12页 |
1.2.2 马来酸酐结构类天然化合物 | 第12-18页 |
1.2.2.1 变构霉素 | 第15页 |
1.2.2.2 变构霉素的理化性质及其结构 | 第15-16页 |
1.2.2.3 变构霉素的生物活性 | 第16页 |
1.2.2.4 变构霉素对蛋白磷酸酶活性的抑制 | 第16-18页 |
1.2.3 马来酸酐结构类天然化合物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3.1 杀菌 | 第18页 |
1.2.3.2 除草剂 | 第18-19页 |
1.2.3.3 酶抑制剂 | 第19页 |
1.2.4 马来酸酐结构类天然化合物的局限性 | 第19-20页 |
1.2.5 马来酸酐结构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 | 第20-21页 |
1.3 色谱分离 | 第21-27页 |
1.3.1 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 第21页 |
1.3.2 色谱的历史 | 第21-22页 |
1.3.3 色谱的发展 | 第22-23页 |
1.3.4 色谱法的特点 | 第23页 |
1.3.5 色谱法的应用 | 第23-27页 |
1.3.5.1 吸附色谱法 | 第23页 |
1.3.5.2 分配色谱法 | 第23-24页 |
1.3.5.3 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24页 |
1.3.5.4 凝胶色谱法 | 第24-25页 |
1.3.5.5 亲和色谱法 | 第25页 |
1.3.5.6 超临界流体色谱 | 第25-26页 |
1.3.5.7 径向流色谱 | 第26页 |
1.3.5.8 循环色谱 | 第26-27页 |
1.4 油菜菌核病菌 | 第27-28页 |
1.4.1 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机理 | 第27页 |
1.4.2 化学防治油菜菌核病菌 | 第27-28页 |
1.4.3 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防治 | 第28页 |
1.5 灰葡萄孢菌 | 第28-29页 |
1.6 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6页 |
第二章 变构霉素分离纯化 | 第36-50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4页 |
2.2.1 材料 | 第36-40页 |
2.2.1.1 供试菌株 | 第36-37页 |
2.2.1.2 培养基 | 第37-38页 |
2.2.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38-39页 |
2.2.1.4 主要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39-40页 |
2.2.2 方法 | 第40-44页 |
2.2.2.1 变构霉素发酵 | 第40-41页 |
2.2.2.1.1 菌种活化 | 第40页 |
2.2.2.1.2 摇瓶种子液培养 | 第40页 |
2.2.2.1.3 摇瓶发酵培养 | 第40页 |
2.2.2.1.4 200 L种子罐种子液培养 | 第40页 |
2.2.2.1.5 500 L发酵罐发酵培养 | 第40-41页 |
2.2.2.1.6 发酵液中变构霉素含量测定 | 第41页 |
2.2.2.2 变构霉素的提取 | 第41-42页 |
2.2.2.3 变构霉素的纯化 | 第42页 |
2.2.2.4 变构霉素的结构鉴定 | 第42页 |
2.2.2.4.1 薄板层析 | 第42页 |
2.2.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42页 |
2.2.2.5 变构霉素的结构修饰 | 第42-44页 |
2.2.2.5.1 变构铵盐的制备 | 第42-43页 |
2.2.2.5.2 变构霉素的水解 | 第43-44页 |
2.2.2.5.2.1 变构霉素水解产物的纯化 | 第44页 |
2.2.2.5.2.2 变构霉素水解物的薄板层析 | 第4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2.3.1 发酵液中变构霉素的测定 | 第44页 |
2.3.2 变构霉素的提取 | 第44-45页 |
2.3.3 变构霉素的分离纯化 | 第45页 |
2.3.4 变构霉素结构鉴定 | 第45-47页 |
2.3.4.1 变构霉素的薄板层析 | 第45-46页 |
2.3.4.2 变构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46-47页 |
2.3.4.2.1 变构霉素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2.3.5 变构水解产物的结构鉴定的薄板层析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马来酸酐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 | 第50-60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3.2.1 材料 | 第50-52页 |
3.2.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51-52页 |
3.2.1.2 主要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52页 |
3.2.2 方法 | 第52-54页 |
3.2.2.1 马来酸单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52-53页 |
3.2.2.2 马来酸二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53-54页 |
3.2.2.3 2,3-二甲基马来酸酐的合成 | 第5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3.3.1 马来酸酯类物质的合成 | 第54-57页 |
3.3.1.1 反应时间对马来酸单酯类物质合成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1.2 马来酸酐和醇的数量关系对马来酸单酯类物质合成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2 2,3-二甲基马来酸酐的合成 | 第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第四章 马来酸酐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 第60-77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4.2.1 材料 | 第61-62页 |
4.2.1.1 供试菌株 | 第61页 |
4.2.1.2 培养基 | 第61页 |
4.2.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61-62页 |
4.2.1.4 主要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62页 |
4.2.2 方法 | 第62-63页 |
4.2.2.1 菌种活化 | 第62页 |
4.2.2.2 各马来酸酐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62-63页 |
4.2.2.3 马来酸酐类化合物对主要病原菌抑菌效果测试 | 第6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4页 |
4.3.1 菌核病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3-64页 |
4.3.2 灰葡萄孢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4-65页 |
4.3.3 马来酸酐类化合物对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65-74页 |
4.3.3.1 马来酸酯类化合物对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66-67页 |
4.3.3.3 马来酸酐类其他相关化合物对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67-68页 |
4.3.3.4 变构铵盐对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68-69页 |
4.3.3.5 变构水解得到的未知物质对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69-71页 |
4.3.3.6 马来酸酐结构类物质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 | 第71页 |
4.3.3.7 马来酸酐类化合物对主要病原菌抑制作用 | 第71-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