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褶伞菌论文

冷诱导金针菇原基形成的相关基因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英文缩略语及中文对照第7-12页
1 前言第12-27页
    1.1 冷诱导金针菇原基形成研究进展第12-16页
        1.1.1 金针菇产业概述第12-13页
        1.1.2 金针菇原基形成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3 金针菇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 组氨酸激酶研究进展第16-18页
        1.2.1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第16-17页
        1.2.2 组氨酸激酶第17-18页
    1.3 GATA-Zinc finger转录因子研究进展第18-19页
    1.4 CRISPR/Cas9系统研究进展第19-25页
        1.4.1 CRISPR/Cas的结构及分类第19-21页
        1.4.2 CRISPR/Cas9的作用原理第21-23页
        1.4.3 CRISPR/Cas9技术的优势第23-24页
        1.4.4 CRISPR/Cas9在基因敲除中的应用第24-25页
            1.4.4.1 CRISPR/Cas9在植物基因敲除中的应用第24-25页
            1.4.4.2 CRISPR/Cas9在人类基因敲除中的应用第25页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1.6 技术路线第26-2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7-49页
    2.1 材料与试剂第27-30页
        2.1.1 质粒第27页
        2.1.2 菌株第27页
        2.1.3 试剂第27-28页
        2.1.4 仪器和设备第28页
        2.1.5 主要试剂配制第28-30页
    2.2 方法第30-49页
        2.2.1 金针菇菌丝和原基的收集第30页
            2.2.1.1 菌丝的收集第30页
            2.2.1.2 原基的收集第30页
        2.2.2 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第30页
        2.2.3 靶向基因的sgRNA的设计第30-31页
        2.2.4 引物设计第31-32页
        2.2.5 表达载体pgfvs-Cas9的构建第32-37页
            2.2.5.1 Cas9蛋白基因的扩增第32页
            2.2.5.2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2-33页
            2.2.5.3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33-35页
            2.2.5.4 重组质粒的SpeⅠ和BsrGⅠ双酶切鉴定第35-36页
            2.2.5.5 序列分析第36-37页
        2.2.6 表达载体pHK1-gRNA的构建第37-41页
            2.2.6.1 三个片段的扩增第37-39页
            2.2.6.2 三个片段的回收第39-40页
            2.2.6.3 三个片段的融合第40页
            2.2.6.4 序列分析第40-41页
        2.2.7 表达载体pHK2-gRNA的构建第41页
        2.2.8 表达载体pZf-gRNA的构建第41页
        2.2.9 表达载体pgfvs-Cas9-HK1-gRNA的构建第41-44页
            2.2.9.1 载体pgfvs-Cas9线性化第41页
            2.2.9.2 片段H1-HK1-gRNA-hph的扩增第41-42页
            2.2.9.3 质粒T-H1-HK1-gRNA-hph的单酶切第42页
            2.2.9.4 酶切产物的连接第42页
            2.2.9.5 重组质粒的筛选第42-43页
            2.2.9.6 重组质粒的单酶切鉴定第43-44页
            2.2.9.7 序列分析第44页
        2.2.10 表达载体pgfvs-Cas9-HK2-gRNA的构建第44页
        2.2.11 金针菇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第44页
        2.2.12 金针菇原生质体单核化第44-45页
        2.2.13 金针菇单核菌株出菇实验第45页
        2.2.14 金针菇菌丝体对潮霉素最低敏感浓度第45页
        2.2.15 金针菇原生质体对潮霉素最低敏感浓度第45页
        2.2.16 PEG法介导的金针菇原生质体转化第45-46页
            2.2.16.1 两个载体的共转化第45-46页
            2.2.16.2 一个载体的共转化第46页
        2.2.17 拟转化子的筛选第46页
        2.2.18 金针菇转化子的转接与保存第46页
        2.2.19 PCR鉴定金针菇拟转化子第46-49页
            2.2.19.1 拟转化子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6-47页
            2.2.19.2 拟转化子的PCR鉴定第47-4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9-70页
    3.1 金针菇转录组数据分析第49-51页
        3.1.1 金针菇菌丝与原基的收集第49-50页
        3.1.2 转录组数据分析第50-51页
    3.2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1-60页
        3.2.1 表达载体pgfvs-Cas9的构建第51-53页
        3.2.2 表达载体pHK1-gRNA的构建第53-54页
        3.2.3 表达载体pHK2-gRNA的构建第54-55页
        3.2.4 表达载体pZf-gRNA的构建第55页
        3.2.5 表达载体pgfvs-Cas9-HK1-gRNA的构建第55-57页
        3.2.6 表达载体pgfvs-Cas9-HK2-gRNA的构建第57-60页
    3.3 金针菇转化结果分析第60-70页
        3.3.1 金针菇原生质体的制备第60页
        3.3.2 金针菇原生质体单核化第60-61页
        3.3.3 金针菇单核出菇第61-62页
        3.3.4 金针菇菌丝体对潮霉素的最低敏感浓度第62-63页
        3.3.5 金针菇原生质体对潮霉素的最低敏感浓度第63页
        3.3.6 PEG法转化金针菇原生质体第63-65页
            3.3.6.1 两个载体共转化原生质体第63-64页
            3.3.6.2 一个载体转化原生质体第64-65页
        3.3.7 拟转化子PCR鉴定第65-70页
            3.3.7.1 两个载体共转化的鉴定第65-68页
            3.3.7.2 一个载体转化的鉴定第68-70页
4 讨论与结论第70-79页
    4.1 影响转录组测序材料收集的因素第70-71页
    4.2 CRISPR/Cas9系统应用于食用菌的可行性分析第71-72页
    4.3 提高转化率方法的探讨第72-73页
        4.3.1 转化方法的影响第72-73页
        4.3.2 载体类型的影响第73页
    4.4 CRISPR/Cas9系统检测方法的探讨第73-74页
    4.5 敲除效率的影响因素第74-78页
        4.5.1 Cas9密码子的优化的探讨第74-75页
        4.5.2 启动子的选择探讨第75-76页
        4.5.3 靶位点的设计问题的探讨第76-77页
        4.5.4 CRISPR/Cas9系统作用验证的探讨第77-78页
    4.6 结论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附录 A第88-89页
附录 B第89-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波浸提对乌龙茶主要理化组分浸出和沉淀特性的影响
下一篇:茶皂素提取及其洗涤产品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