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缩略词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花药发育的基本过程 | 第9-11页 |
1.2 花粉外壁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 | 第11-13页 |
1.2.1 胼胝质的合成与降解 | 第11页 |
1.2.2 初生外壁的形成和小孢子质膜波浪起伏状结构 | 第11-12页 |
1.2.3 孢粉素的合成 | 第12-13页 |
1.3 花药角质层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 | 第13页 |
1.4 花粉外壁和花药角质层发育的转录调控机制 | 第13-15页 |
1.5 脂类物质的转运 | 第15-16页 |
1.6 玉米花药发育 | 第16-18页 |
1.6.1 玉米花药发育过程 | 第16-17页 |
1.6.2 玉米花药发育表达调控研究 | 第17-18页 |
1.6.3 玉米花药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18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雄性不育突变体ipe1形态学分析 | 第19-2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1 材料种植 | 第19页 |
2.2.2 表型观察 | 第19-2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2.3.1 ipe1雄性育性表现为完全不育 | 第20页 |
2.3.2 ipe1花药在双核期表现出萎蔫表型 | 第20-21页 |
2.3.3 IPE1基因突变对重要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 | 第21页 |
2.4 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雄性不育突变体ipe1花药发育细胞学分析 | 第23-3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3.2.1 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DAPI染色 | 第23页 |
3.2.2 小孢子DAPI染色 | 第23页 |
3.2.3 扫描电镜 | 第23-24页 |
3.2.4 半薄切片和透射电镜 | 第24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4-30页 |
3.3.1 突变体ipe1经历了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 | 第24-25页 |
3.3.2 四分体之后,突变体ipe1花粉壁的形成受阻 | 第25页 |
3.3.3 突变体ipe1花药壁降解提前 | 第25-27页 |
3.3.4 突变体ipe1花药不能形成角质层和乌氏体结构 | 第27页 |
3.3.5 突变体ipe1花药透射电镜分析 | 第27-29页 |
3.3.6 突变体ipe1内外稃、茎和叶片表面角质层结构无明显异常 | 第29-30页 |
3.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雄性不育突变体ipe1花药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31-3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4.2.1 扫描电镜 | 第31页 |
4.2.2 脂肪酸的测定 | 第3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4.3.1 单核后期花药角质层结构观察 | 第31-32页 |
4.3.2 野生型和突变体ipe1花药脂肪酸含量分析 | 第32-33页 |
4.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IPE1基因图位克隆 | 第34-41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5.2.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4-35页 |
5.2.2 分子标记开发 | 第35页 |
5.2.3 PCR反应体系 | 第35页 |
5.2.4 PCR产物回收和测序 | 第35-36页 |
5.2.5 等位性测验 | 第3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5.3.1 IPE1基因精细定位 | 第36-38页 |
5.3.2 IPE1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38页 |
5.3.3 IPE1基因等位性测验 | 第38-40页 |
5.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六章 IPE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1-50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6.2.1 总RNA提取 | 第41页 |
6.2.2 RNA中DNA消化(Promega公司试剂盒) | 第41-42页 |
6.2.3 cDNA合成(Invitrogen反转录试剂盒) | 第42页 |
6.2.4 RT-PCR和qRT-PCR | 第42-44页 |
6.2.5 原位杂交 | 第44页 |
6.2.6 RNA-Seq分析 | 第44-4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6.3.1 IPE1在绒毡层中表达量高 | 第45-47页 |
6.3.2 野生型和突变体RNA-Seq分析 | 第47-49页 |
6.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七章 IPE1蛋白功能保守性分析 | 第50-54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7.2.1 进化树的构建 | 第50页 |
7.2.2 扫描电镜 | 第50页 |
7.2.3 拟南芥花RNA提取、纯化和反转录 | 第50页 |
7.2.4 RT-PCR | 第50-51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7.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八章 IPE1,MS26和MS45在玉米花药发育中功能分析 | 第54-57页 |
8.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8.2.1 扫描电镜 | 第54页 |
8.2.2 透射电镜 | 第54页 |
8.2.3 RNA提取、纯化和反转录 | 第54页 |
8.2.4 RT-PCR和qRT-PCR | 第54-55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8.3.1 ipe1, ms26和ms45表型分析 | 第55-56页 |
8.3.2 IPE1, MS26和MS45表达分析 | 第56页 |
8.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九章 讨论 | 第57-60页 |
9.1 IPE1在玉米花药角质层和花粉外壁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57页 |
9.2 IPE1在绒毡层内调节脂类物质代谢途径 | 第57-58页 |
9.3 IPE1,MS26和MS45共同调控玉米花药角质层和花粉外壁发育 | 第58-59页 |
9.4 IPE1基因的应用和功能保守性 | 第59-60页 |
第十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