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2.1 小学低段儿童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 第12-15页 |
2.1.1 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 第12-13页 |
2.1.2 儿童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 第13-15页 |
2.2 儿童人际交往的相关概念 | 第15-19页 |
2.2.1 人际交往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儿童人际交往的概念 | 第16页 |
2.2.3 儿童人际交往类型 | 第16-17页 |
2.2.4 儿童人际交往的特点 | 第17页 |
2.2.5 儿童人际交往发展的阶段性和敏感期的研究 | 第17-18页 |
2.2.6 儿童小学低段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8-19页 |
2.3 培养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3.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19页 |
2.3.2 幼小断层理论 | 第19-20页 |
2.3.3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0页 |
2.4 关于小学低段儿童人际交往的研究 | 第20-21页 |
2.4.1 低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中同伴交往的研究 | 第20-21页 |
2.4.2 低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中师生交往的研究 | 第21页 |
2.4.3 低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中亲子交往的研究 | 第21页 |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23页 |
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3.2.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3.2.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3.3.1 问卷调查法 | 第24页 |
3.3.2 访谈法 | 第24页 |
3.3.3 自然观察法 | 第24页 |
3.3.4 文献分析法 | 第24-26页 |
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6-37页 |
4.1 问卷的编写 | 第26-27页 |
4.1.1 问卷信度、效度介绍 | 第26页 |
4.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26-27页 |
4.1.3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4.2 问卷调查结果 | 第27-34页 |
4.2.1 小学低段儿童人际交往的认知情况 | 第27-30页 |
4.2.2 人际交往状况调查 | 第30-34页 |
4.3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34-35页 |
4.3.1 同伴交往方面 | 第34页 |
4.3.2 师生交往方面 | 第34-35页 |
4.3.3 亲子交往方面 | 第35页 |
4.4 访谈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4.4.1 教师层面 | 第35-36页 |
4.4.2 家长层面 | 第36-37页 |
5 小学低段儿童人际交往的特点、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37-47页 |
5.1 小学低段儿童人际交往的特点 | 第37-38页 |
5.1.1 低段儿童人际交往存在性别差异 | 第37页 |
5.1.2 自我中心意识比较明显 | 第37-38页 |
5.1.3 人际交往技巧不成熟 | 第38页 |
5.2 小学低段儿童人际交往的问题类型 | 第38-41页 |
5.2.1 自我中心型 | 第38-39页 |
5.2.2 自我封闭型 | 第39-40页 |
5.2.3 自我否定型 | 第40-41页 |
5.2.4 行为偏激化 | 第41页 |
5.3 小学低段儿童人际交往问题的影响因素 | 第41-47页 |
5.3.1 儿童缺乏人际交往的策略 | 第41-42页 |
5.3.2 心理认知差异 | 第42-43页 |
5.3.3 学校管理目标“功利化” | 第43页 |
5.3.4 教师缺乏主动培养意识 | 第43-44页 |
5.3.5 家长重视程度不够 | 第44-45页 |
5.3.6 家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 第45-47页 |
6 理论思考和讨论 | 第47-50页 |
6.1 工具理性与教育中“人的失落” | 第47页 |
6.2 对人‘‘需要”的重新认识 | 第47-48页 |
6.3"和谐教育”与学生交往的多样性需要 | 第48-50页 |
7 小学低段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策略 | 第50-58页 |
7.1 社会层面 | 第50-51页 |
7.1.1 社会、家庭、学校联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 | 第50页 |
7.1.2 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优化社区人文环境 | 第50页 |
7.1.3 社区家长学校要承担起对家长的专项培训 | 第50-51页 |
7.2 家长层面 | 第51-53页 |
7.2.1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51页 |
7.2.2 转变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 | 第51-52页 |
7.2.3 营造和谐的家庭人际交往,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 第52页 |
7.2.4 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为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平台 | 第52-53页 |
7.3 学校层面 | 第53-58页 |
7.3.1 学校方面 | 第53-54页 |
7.3.2 教师层面 | 第54-58页 |
8 回顾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