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 绪论 | 第11-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11页 |
2、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 第11-12页 |
3、广州地区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实施现状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3、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四)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研究对象 | 第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六)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1、体育课程 | 第25-26页 |
2、通识课程 | 第26-27页 |
3、体育通识课程 | 第27-28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1、课程管理理论 | 第28页 |
2、过程管理理论 | 第28-30页 |
三 大学体育与通识教育 | 第30-38页 |
(一)体育通识课程可实施性分析 | 第30-32页 |
1、人文价值的依托 | 第30-31页 |
2、终身体育的需要 | 第31-32页 |
3、国家政策的导向 | 第32页 |
(二)大学体育与通识课程的关系 | 第32-35页 |
1、大学体育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3-34页 |
2、通识课程是大学体育的长远追求目标 | 第34页 |
3、大学体育与通识课程两者融合促发展 | 第34-35页 |
(三)体育通识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的关系 | 第35-36页 |
1、体育通识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的共性 | 第35-36页 |
2、体育通识课程以传统体育课程为基础 | 第36页 |
3、体育通识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的区别 | 第36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四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现状调查 | 第38-55页 |
(一)广州地区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设置 | 第38-47页 |
1、体育通识课程目标认识情况 | 第38-40页 |
2、体育通识课程设置情况 | 第40-47页 |
3、体育通识课程教材使用情况 | 第47页 |
(二)广州地区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实施情况 | 第47-52页 |
1、任课教师情况及学生满意度 | 第47-49页 |
2、课堂规模情况 | 第49-50页 |
3、学生选课动机及学习收获 | 第50-52页 |
(三)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通识课程学习效果评价 | 第52-55页 |
1、学生学习效果考查形式 | 第53-54页 |
2、学生成绩评定构成结构 | 第54-55页 |
五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问题分析 | 第55-59页 |
(一)课程认识存偏差,教师积极性不高 | 第55-56页 |
1、课程目标认识存偏差 | 第55-56页 |
2、教师积极性调动不足 | 第56页 |
(二)课程设置供需不对等 | 第56-58页 |
1、课程类型供需不对等 | 第56-57页 |
2、教学资源供需不对等 | 第57页 |
3、课堂规模供需不对等 | 第57-58页 |
(三)学习效果评定区分度不高 | 第58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六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完善对策 | 第59-65页 |
(一)明确体育通识课程目标 | 第59-60页 |
(二)优化体育通识课程设置,创新课程内容 | 第60-62页 |
(三)加大政策与制度保障力度 | 第62-63页 |
(四)完善学习效果评定标准 | 第63-64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1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