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特殊电机论文--直线电机论文

基于DSP的直线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直线电机驱动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第10-12页
    1.3 直线电机控制策略第12-13页
        1.3.1 矢量控制第12-13页
        1.3.2 直接推力控制第13页
        1.3.3 v/f控制第13页
    1.4 主要研究工作和论文内容概要第13-17页
        1.4.1 主要研究工作第13-14页
        1.4.2 内容概要第14-17页
第二章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及其控制策略第17-31页
    2.1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概述第17-19页
        2.1.1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结构第17-18页
        2.1.2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基本原理第18页
        2.1.3 无铁芯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简介第18-19页
    2.2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数学模型第19-20页
        2.2.1 坐标变换第19-20页
        2.2.2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dq坐标系模型第20页
    2.3 矢量控制概述第20-24页
        2.3.1 矢量控制基本原理第20-21页
        2.3.2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矢量控制方法第21-22页
        2.3.3 矢量控制系统的调速方式第22-24页
    2.4 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SVPWM)第24-28页
        2.4.1 脉宽调制分类第24-25页
        2.4.2 SVPWM调制的基本原理第25-26页
        2.4.3 SVPWM调制的算法实现第26-28页
    2.5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第28-29页
        2.5.1 控制系统基本结构第28-29页
        2.5.2 闭环控制策略第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矢量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分析第31-41页
    3.1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建模第31-32页
    3.2 坐标变换建模第32-33页
        3.2.1 Park变换模型第32页
        3.2.2 Park逆变换模型第32-33页
        3.2.3 dq/αβ变换模型第33页
    3.3 SVPWM算法建模第33-35页
        3.3.1 扇区判断第33页
        3.3.2 计算X,Y,Z第33-34页
        3.3.3 计算T1,T2第34页
        3.3.4 计算Ta,Tb,Tc第34页
        3.3.5 计算Tcm1,Tcm2,Tcm3第34-35页
        3.3.6 计算Pulse1,Pulse2,Pulse3第35页
    3.4 三相电压UA,UB,UC的输出建模第35-36页
    3.5 电流,速度,位置闭环建模第36页
    3.6 仿真结果第36-40页
    3.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第41-49页
    4.1 控制系统总体构架第41-42页
    4.2 主回路设计第42页
    4.3 控制电路设计第42-48页
        4.3.1 DSP控制电路模块第42-43页
        4.3.2 IPM驱动电路第43页
        4.3.3 电流检测及调理电路第43-45页
        4.3.4 动子位置检测电路第45-47页
        4.3.5 直线电机端点及零点检测电路第47-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第49-57页
    5.1 CCS3.3软件开发环境简介第49页
    5.2 控制系统的软件总体结构第49-51页
    5.3 主程序模块第51-52页
        5.3.1 初始化模块第51页
        5.3.2 动子初始定位模块第51-52页
    5.4 中断服务子程序模块第52-55页
        5.4.1 坐标变换模块第52页
        5.4.2 SVPWM计算模块第52-53页
        5.4.3 脉冲发生模块第53页
        5.4.4 电流环模块第53-54页
        5.4.5 速度环模块第54页
        5.4.6 位置环模块第54-55页
        5.4.7 端点检测模块第55页
    5.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六章 实验研究及分析第57-65页
    6.1 实验平台搭建第57页
    6.2 实验结果分析第57-63页
        6.2.1 初始定位第57-58页
        6.2.2 电流环波形第58-59页
        6.2.3 速度环波形第59-61页
        6.2.4 位置环波形第61-63页
    6.3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7.1 全文总结第65-66页
    7.2 工作展望第66-67页
致谢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股份支付会计研究
下一篇:甘蓝型油菜磷高效的蛋白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