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磷高效的蛋白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缩略语表第14-15页
1 文献综述第15-31页
    1.1 土壤磷分布状况与利用现状第15-16页
    1.2 植物磷营养及其生理功能第16-18页
    1.3 植物适应低磷胁迫的机制第18-22页
        1.3.1 形态学适应第18-19页
        1.3.2 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磷的活化第19-21页
        1.3.3 植物体内磷的再利用第21页
        1.3.4 植物适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理第21-22页
    1.4 植物蛋白组学研究现状第22-29页
        1.4.1 蛋白质组学概念及其发展第22-23页
        1.4.2 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技术第23-26页
        1.4.3 国内外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第26-28页
        1.4.4 甘蓝型油菜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第28-29页
    1.5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第29-31页
2. 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第31-34页
    2.1 研究意义第31页
    2.2 研究目的第31-32页
    2.3 研究内容第32-33页
    2.4 技术路线第33-34页
3. 长期低磷胁迫下可溶性总蛋白的分离鉴定第34-5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9页
        3.1.1 试验材料培养第34页
        3.1.2 生物量及磷含量测定第34-35页
        3.1.3 可溶性总蛋白的抽提与定量第35-36页
        3.1.4 蛋白质双向电泳第36-37页
        3.1.5 凝胶胶图染色与图像分析第37-38页
        3.1.6 差异蛋白质点切取与酶解第38页
        3.1.7 质谱分析与数据库检索第38-3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9-55页
        3.2.1 长期低磷胁迫对生物量及磷相关性状的影响第39-42页
        3.2.2 长期低磷胁迫下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第42-44页
        3.2.3 长期低磷胁迫下差异蛋白质谱鉴定第44-55页
    3.3 讨论第55-56页
4. 短期无磷饥饿下可溶性总蛋白的分离鉴定第56-7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4.1.1 试验材料培养第56页
        4.1.2 生物量及磷含量测定第56页
        4.1.3 可溶性总蛋白的抽提与定量第56-57页
        4.1.4 蛋白质双向电泳第57页
        4.1.5 凝胶胶图染色与图像分析第57页
        4.1.6 差异蛋白质点切取与酶解第57页
        4.1.7 质谱分析与数据库检索第5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7-72页
        4.2.1 短期无磷饥饿对生物量及磷相关性状的影响第57-61页
        4.2.2 短期无磷饥饿下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第61-62页
        4.2.3 短期无磷饥饿下差异蛋白质谱鉴定第62-72页
    4.3 讨论第72-73页
5. 磷缺乏诱导的差异蛋白功能分析第73-8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3页
        5.1.1 试验材料第73页
        5.1.2 功能注释与代谢图谱构建第73页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3-80页
        5.2.1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间差异蛋白的比较第73-76页
        5.2.2 碳水化合物及能量代谢第76-78页
        5.2.3 抗逆与防御反应相关蛋白第78-79页
        5.2.4 氨基酸及脂肪酸代谢、蛋白翻译与降解第79-80页
6. 磷胁迫下抗氧化反应的差异分析第80-9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0-83页
        6.1.1 试验材料第80页
        6.1.2 试验设计第80页
        6.1.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第80-81页
        6.1.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第81页
        6.1.5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测定第81页
        6.1.6 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测定第81页
        6.1.7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测定第81-82页
        6.1.8 膜脂过氧化分析第82页
        6.1.9 超氧阴离子(O_2)及过氧化氢(H_2O_2)测定第82-8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3-89页
        6.2.1 不同磷处理对根系和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第83-84页
        6.2.2 不同磷处理对根系及叶片中O_2和H_2O_2 的影响第84-85页
        6.2.3 短期无磷饥饿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85-87页
        6.2.4 长期低磷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87-89页
    6.4 讨论第89-92页
7. 短期无磷饥饿处理下根系质膜蛋白质组学浅析第92-112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92-98页
        7.1.1 试验材料培养第92页
        7.1.2 生物量及磷含量测定第92-93页
        7.1.3 伤流的测定第93页
        7.1.4 质膜的分离第93-96页
        7.1.5 质膜纯度的检测第96-97页
        7.1.6 质膜蛋白的提取与label-free鉴定第97-98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98-110页
        7.2.1 短期无磷饥饿下的生理性状分析第98-100页
        7.2.2 短期无磷饥饿下伤流液分析第100-101页
        7.2.3 质膜分离体系的优化第101-103页
        7.2.4 质膜蛋白的分析第103-110页
    7.3 讨论第110-112页
8. 差异蛋白的图谱定位第112-127页
    8.1 材料与方法第112-113页
        8.1.1 试验材料第112页
        8.1.2 比较基因组学作图第112-113页
    8.2 结果与分析第113-125页
        8.2.1 2-DE 检测的差异蛋白在遗传图谱上的定位第113页
        8.2.2 Label-free检测的差异蛋白在遗传图谱上的定位第113-125页
    8.3 讨论第125-127页
9.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27-133页
    9.1 材料与方法第127-130页
        9.1.1 试验材料第127-128页
        9.1.2 RNA的提取及测定第128-129页
        9.1.3 引物设计及q PCR第129-130页
        9.1.4 数据分析第130页
    9.2 结果与分析第130-132页
    9.3 讨论第132-133页
10.研究总结与展望第133-136页
    10.1 研究总结第133-134页
    10.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134-135页
    10.3 本研究不足之处第135页
    10.4 研究展望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7页
致谢第157-158页
作者简介第158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58-159页
会议摘要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P的直线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下一篇: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改革研究--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计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