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现代园林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 第14页 |
1.1.2 中国山水画——造园的审美依据 | 第14-15页 |
1.1.3“留白”手法在其他艺术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7-18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留白 | 第18页 |
2.1.2 视知觉 | 第18页 |
2.1.3 黄金分割 | 第18-19页 |
2.1.4 新中式园林景观 | 第19页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2.1 格式塔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极简主义 | 第20-21页 |
2.2.3 西方美学中的空白概念 | 第21-22页 |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2.3.1 中国画中留白的研究现状 | 第22页 |
2.3.2 留白在音乐、影视、文学、语言、服装设计等姊妹艺术中的表现 | 第22-23页 |
2.3.3 建筑设计中留白的研究现状 | 第23页 |
2.3.4 中国传统园林中留白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2.3.5 留白应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研究 | 第26-39页 |
3.1 留白的发展过程 | 第26-27页 |
3.2 留白形成的视觉原理 | 第27-32页 |
3.2.1 注意机制 | 第27-29页 |
3.2.2 眼动与留白 | 第29-32页 |
3.3 留白的创作规律与情感体现 | 第32-33页 |
3.4 留白在山水画中的具体体现 | 第33-34页 |
3.4.1 留白所代表的自然元素 | 第33-34页 |
3.4.2 笔法中的飞白 | 第34页 |
3.4.3 题字落款中的分行布白 | 第34页 |
3.5 留白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 | 第34-38页 |
3.5.1 源于《周易》的阴阳理论 | 第34-35页 |
3.5.2 老子的“道” | 第35页 |
3.5.3 有无相生 | 第35-36页 |
3.5.4 意象和意境 | 第36-37页 |
3.5.5 气韵与流体宇宙观 | 第37-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留白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 第39-49页 |
4.1 江南园林中的水 | 第39-42页 |
4.1.1 平面布局 | 第39-41页 |
4.1.2 园中“流动的气韵” | 第41-42页 |
4.2 二维景面 | 第42-44页 |
4.2.1 白粉墙 | 第42-44页 |
4.2.2 框景和漏景 | 第44页 |
4.3 虚实的结合——渗透 | 第44页 |
4.4 时空上的留白——“步移景异” | 第44-47页 |
4.4.1 时空留白的艺术境界 | 第44-45页 |
4.4.2“移步换景”和“步移景异” | 第45-47页 |
4.5 意境的表达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留白手法在新中式景观中的体现 | 第49-58页 |
5.1 环境相对于建筑的留白 | 第49-52页 |
5.2 空间中的留白——庭院 | 第52-53页 |
5.3 虚实结合的留白空间 | 第53-55页 |
5.4 三维空间的二维留白 | 第55-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探索一种新的审美方式——量化留白 | 第58-89页 |
6.1 量化留白定义的提出 | 第58-60页 |
6.1.1 提出量化留白的背景 | 第58-59页 |
6.1.2 所谓量化留白 | 第59-60页 |
6.2 量化留白的研究依据 | 第60-69页 |
6.2.1 数与美的和谐共生 | 第60-61页 |
6.2.2 黄金分割的艺术之美 | 第61-68页 |
6.2.3 中国山水画中黄金分割的隐现 | 第68-69页 |
6.3 量化留白的可行性研究 | 第69-82页 |
6.3.1 构图 | 第69-78页 |
6.3.2 比例 | 第78-82页 |
6.4 量化留白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82-87页 |
6.4.1 平面构图 | 第83-84页 |
6.4.2 空间的构成 | 第84-85页 |
6.4.3 色彩的使用 | 第85-86页 |
6.4.4 文化内涵、意境的体现和理念的表达 | 第86页 |
6.4.5 景观设计方案的表现 | 第86-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9-9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