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2.1 绩效薪酬 | 第12-14页 |
1.2.2 关系型心理契约 | 第14-16页 |
1.2.3 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 | 第16-17页 |
1.2.4 内在动机 | 第17-19页 |
1.2.5 员工创造力 | 第19-21页 |
1.2.6 以往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22-2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模型构建 | 第25-3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2.2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 第26-31页 |
2.2.1 绩效薪酬和员工创造力关系 | 第26-27页 |
2.2.2 绩效薪酬和内在动机关系 | 第27页 |
2.2.3 内在动机与员工创造力关系 | 第27-28页 |
2.2.4 关系型心理契约的调节作用 | 第28-29页 |
2.2.5 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调节作用 | 第29页 |
2.2.6 关系型心理契约和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共同作用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分析 | 第32-47页 |
3.1 问卷设计 | 第32-36页 |
3.1.1 绩效薪酬量表 | 第32页 |
3.1.2 关系型心理契约量表 | 第32-33页 |
3.1.3 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量表 | 第33-34页 |
3.1.4 内在动机量表 | 第34-35页 |
3.1.5 员工创造力量表 | 第35-36页 |
3.2 抽样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3.2.1 样本选择 | 第36页 |
3.2.2 统计方法 | 第36-37页 |
3.3 问卷量表的测试与修正 | 第37-45页 |
3.3.1 测试量表概况 | 第37-38页 |
3.3.2 问卷分析及修订 | 第38-45页 |
3.4 正式量表形成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 第47-69页 |
4.1 样本概况 | 第47-48页 |
4.1.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47页 |
4.1.2 描述性统计 | 第47-48页 |
4.2 样本的正态性检验 | 第48-49页 |
4.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9-56页 |
4.3.1 信度分析 | 第49-51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51-55页 |
4.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5-56页 |
4.4 控制变量分析 | 第56-58页 |
4.5 相关分析 | 第58-59页 |
4.6 回归分析及研究假设检验 | 第59-68页 |
4.6.1 多重共线性诊断 | 第59-60页 |
4.6.2 绩效薪酬、内在动机和员工创造力的回归分析 | 第60-61页 |
4.6.3 关系型心理契约的调节效应回归分析 | 第61-64页 |
4.6.4 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调节效应回归分析 | 第64-66页 |
4.6.5 关系型心理契约和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共同作用回归分析 | 第66-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讨论及建议 | 第69-77页 |
5.1 研究结果 | 第69-70页 |
5.2 研究结果讨论 | 第70-74页 |
5.2.1 绩效薪酬与内在动机和员工创造力关系讨论 | 第70-71页 |
5.2.2 关系型心理契约的调节作用讨论 | 第71页 |
5.2.3 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调节作用讨论 | 第71-72页 |
5.2.4 关系型心理契约和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共同调节作用讨论 | 第72-73页 |
5.2.5 内在动机的中介作用讨论 | 第73页 |
5.2.6 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效应讨论 | 第73-74页 |
5.3 管理启示与建议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附录:正式问卷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