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稀土元素概论 | 第12-17页 |
1.2.1 镧系元素电子组态 | 第13-14页 |
1.2.2 镧系元素光学性质 | 第14-17页 |
1.3 稀土离子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的机理 | 第17-20页 |
1.3.1 激发态吸收(ESA,Excited State Absorption) | 第18-19页 |
1.3.2 能量传递上转换(ETU,Energy Transfer Upconversion) | 第19-20页 |
1.3.3 光子雪崩(PA,Photon Avalanche) | 第20页 |
1.4 稀土离子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结构组成 | 第20-23页 |
1.4.1 主体基质材料 | 第20-21页 |
1.4.2 激活剂 | 第21-22页 |
1.4.3 敏化剂 | 第22-23页 |
1.5 稀土离子掺杂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3-25页 |
1.5.1 热共沉淀法 | 第23-24页 |
1.5.2 热分解法 | 第24-25页 |
1.5.3 水热/溶剂热合成法 | 第25页 |
1.6 稀土离子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多色发光调节 | 第25-29页 |
1.6.1 控制掺杂稀土离子与基质材料的种类 | 第26页 |
1.6.2 控制稀土离子掺杂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尺寸 | 第26-27页 |
1.6.3 控制稀土离子掺杂的浓度 | 第27-29页 |
1.7 稀土离子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29-33页 |
1.7.1 稀土离子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电能源方面的应用 | 第29-30页 |
1.7.2 稀土离子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1.7.3 稀土离子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33-34页 |
第二章 NaScF_4:Yb,Er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多色发光调节 | 第34-43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3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36页 |
2.2.4 仪器表征 | 第36-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2.3.1 NaScF_4:Yb,Er (Tm)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合成及表征 | 第37-39页 |
2.3.2 NaScF_4:Yb,Er (Tm)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多色发光 | 第39-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不同尺寸NaScF_4:Yb,Er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发光性质 | 第43-62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4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3.2.4 仪器表征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61页 |
3.3.1 极性对NaScF_4:Yb,Er上转换纳米颗粒尺寸和形貌的影响 | 第46-51页 |
3.3.2 极性对NaScF_4:Yb,Er上转换纳米颗粒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51-57页 |
3.3.3 极性对NaScF_4:Yb,Er上转换纳米颗粒荧光寿命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4 温度对不同尺寸NaScF_4:Yb,Er上转换纳米颗粒发光的影响 | 第58-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NaYF_4:Yb,Er@NaScF_4异质核壳结构光学性质 | 第62-82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6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63-64页 |
4.2.2 试验仪器 | 第64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64-66页 |
4.2.4 仪器表征 | 第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81页 |
4.3.1 NaScF_4:Yb,Er@NaScF_4同质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设计方案 | 第66-67页 |
4.3.2 NaScF_4:Yb,Er@NaScF_4同质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生长机理 | 第67-69页 |
4.3.3 直接加热法制备NaYF_4:Yb,Er@NaScF_4异质核壳结构 | 第69-71页 |
4.3.4 逐层生长的方法制备NaYF_4:Yb,Er@NaScF_4异质核壳结构 | 第71-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102页 |
附件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