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拉丁学名和缩略词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1页 |
1. 土壤中的硒 | 第17-21页 |
1.1 土壤中硒的含量概况 | 第17-18页 |
1.2 影响土壤中硒含量的因素 | 第18-19页 |
1.3 土壤中硒的存在形态及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2.硒与人体健康 | 第21-22页 |
2.1 硒的功效 | 第21页 |
2.2 人体缺硒补硒及硒毒 | 第21-22页 |
3.植物对硒的吸收 | 第22-24页 |
3.1 植物对不同形态硒的吸收 | 第22-23页 |
3.2 不同植物对硒的吸收 | 第23-24页 |
4 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4.1 富硒农产品的种类和生产销售状况 | 第24-25页 |
4.2 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 | 第25-26页 |
4.3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26-27页 |
5 本研究选题依据、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7-31页 |
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7-28页 |
5.2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5.3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5.4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水稻富硒基因型的筛选 | 第31-46页 |
1 前言 | 第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31-32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2.2.1 土壤施硒试验 | 第32页 |
2.2.2 叶面喷硒试验 | 第32-33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2.3.1 植物硒 | 第33页 |
2.3.2 土壤硒 | 第33-34页 |
2.3.3 土壤理化性质 | 第34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5-43页 |
3.1 不同基因型水稻对土壤硒的吸收利用 | 第35-37页 |
3.2 富硒土壤上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 第37-40页 |
3.3 叶面喷施硒肥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吸收硒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 叶面喷施硒肥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5页 |
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水稻叶面硒、铁、锌肥配方筛选试验 | 第46-60页 |
1 引言 | 第4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46-47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47-49页 |
2.2.1 水稻富硒叶面肥试验 | 第47-48页 |
2.2.2 水稻富锌试验 | 第48-49页 |
2.2.3 水稻富铁试验 | 第49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2.3.1 植物硒 | 第49页 |
2.3.2 植物锌 | 第49页 |
2.3.3 植物铁 | 第49页 |
2.3.4 土壤硒 | 第49页 |
2.3.5 土壤理化性质 | 第49-5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3 结果分析 | 第50-57页 |
3.1 不同含硒叶面肥对水稻吸收硒的影响 | 第50-53页 |
3.1.1 鄂州中稻喷硒对水稻不同部位总硒含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3.1.2 江夏晚稻喷硒对水稻各部位硒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 江夏晚稻各部位对叶面肥锌、铁的富集效果 | 第53-54页 |
3.2.1 叶面施锌的富锌效果 | 第53-54页 |
3.2.2 叶面施铁的富铁效果 | 第54页 |
3.3 叶面喷施硒、锌、铁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4-57页 |
3.3.1 鄂州中稻叶面施硒对水稻不同时期生物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3.3.2 江夏晚稻喷施硒、锌、铁对水稻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9页 |
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水稻硒肥施用及土壤硒调控技术研究 | 第60-72页 |
1 引言 | 第6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60-61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61-63页 |
2.2.1 董家镇富硒土壤硒肥调控试验 | 第61-62页 |
2.2.2 张巷镇贫硒土壤区硒肥施用技术试验 | 第62-63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63页 |
2.3.1 植物硒 | 第63页 |
2.3.2 土壤硒 | 第63页 |
2.3.3 土壤理化性质 | 第63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63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63-69页 |
3.1 不同解硒菌对富硒土壤上水稻及土壤总硒含量的的影响 | 第63-65页 |
3.2 贫硒土壤施用硒肥对水稻和土壤总硒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 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各部位总硒含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 不同解硒和硒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67-69页 |
3.4.1 董家富硒土壤各解硒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2 张巷镇非富硒土壤施用硒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1页 |
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水稻——土壤硒丰缺指标研究 | 第72-77页 |
1 引言 | 第7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2.1 试验地点 | 第72-7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73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73页 |
2.3.1 稻米中总硒含量 | 第73页 |
2.3.2 土壤中总硒含量 | 第73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7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3.1 稻米中总硒含量 | 第73-74页 |
3.2 土壤中总硒含量 | 第74-75页 |
3.3 稻米—土壤总硒含量拟合分析 | 第75-76页 |
4 讨论 | 第76页 |
5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李子和柑橘富硒、铁和锌功能水果的研究 | 第77-87页 |
1 引言 | 第7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7-81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77-78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78-80页 |
2.2.1 李子富硒(有/无尿素)试验 | 第78页 |
2.2.2 李子富锌试验 | 第78-79页 |
2.2.3 李子富铁试验 | 第79页 |
2.2.4 柑橘富硒试验 | 第79页 |
2.2.5 柑橘富锌试验 | 第79-80页 |
2.2.6 柑橘富铁试验 | 第80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80-81页 |
2.3.1 果肉硒 | 第80-81页 |
2.3.2 果肉锌 | 第81页 |
2.3.3 果肉铁 | 第81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81页 |
3 结果分析 | 第81-85页 |
3.1 李子富硒试验效果 | 第81-83页 |
3.2 李子富锌试验效果 | 第83页 |
3.3 李子富铁试验效果 | 第83-84页 |
3.4 不同硒肥配方对柑橘富硒的效果 | 第84页 |
3.5 柑橘施用锌铁肥的效果 | 第84-85页 |
4 讨论 | 第85-86页 |
5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87页 |
7.2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7.3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