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网络攻击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5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17-23页 |
2.1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与传统IT系统的差异 | 第17页 |
2.2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脆弱性研究 | 第17-20页 |
2.2.1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脆弱性分布与来源 | 第18-19页 |
2.2.2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可能存在的攻击技术 | 第19-20页 |
2.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第20-22页 |
2.3.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理论 | 第21-22页 |
2.3.2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基于安全域的高速铁路信号系统攻击图建模方法 | 第23-40页 |
3.1 攻击图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3.1.1 攻击图的分类 | 第23页 |
3.1.2 攻击图的优势 | 第23-24页 |
3.1.3 状态攻击图 | 第24页 |
3.2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架构分析 | 第24-25页 |
3.3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攻击图建模 | 第25-27页 |
3.3.1 相关定义 | 第25-26页 |
3.3.2 攻击收益的量化 | 第26-27页 |
3.4 基于安全域的攻击图生成方法 | 第27-32页 |
3.4.1 相关定理 | 第27-28页 |
3.4.2 主机安全域内状态转移 | 第28-29页 |
3.4.3 网络安全域内的主机安全域间状态转移 | 第29-30页 |
3.4.4 网络安全域间状态转移 | 第30-32页 |
3.4.5 复杂度分析 | 第32页 |
3.5 实验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2-39页 |
3.5.1 实验环境及配置 | 第32-35页 |
3.5.2 实验仿真结果 | 第35-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基于组件安全属性的列控中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 第40-59页 |
4.1 列控中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 第40-41页 |
4.2 基于组件的列控中心形式化建模 | 第41-44页 |
4.2.1 基于组件的列控中心结构参考模型 | 第42页 |
4.2.2 列控中心结构参考模型形式化描述 | 第42-44页 |
4.3 列控中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 第44-57页 |
4.3.1 组件的安全属性 | 第44-46页 |
4.3.2 列控中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 | 第46-50页 |
4.3.3 混合多目标决策算法评估列控中心信息安全风险 | 第50-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1 论文总结 | 第59页 |
2 工作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
一、科研成果 | 第67页 |
二、参与的科研工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