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茶树对干旱胁迫和复水响应的生理、分子机理

附件第3-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5页
    1.1 干旱对茶树生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13-14页
    1.2 茶树对干旱胁迫和复水的响应机理第14-19页
        1.2.1 形态变化第14-15页
        1.2.2 生理响应第15-16页
        1.2.3 分子机理第16-19页
    1.3 转录组水平理解植物耐旱分子机里第19-22页
        1.3.1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优点第19-21页
        1.3.2 基于RNA-Seq的植物耐旱分子机理研究第21-22页
    1.4 植物ABA合成及信号转导关键酶基因耐旱研究第22-23页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方案第23-25页
        1.5.1 立题依据第23-24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4页
        1.5.3 研究方案第24-25页
第二章 茶树对干旱胁迫和复水的生理响应第25-3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5-26页
        2.1.1 实验材料、生境及胁迫处理第25-26页
        2.1.2 生理测定第26页
        2.1.3 数据分析第2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6-32页
        2.2.1 土壤水分和叶形态状态反映干旱胁迫程度第26-28页
        2.2.2 脂质过氧化第28页
        2.2.3 激素响应第28-29页
        2.2.4 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变化第29页
        2.2.5 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第29-30页
        2.2.6 干旱胁迫及复水期8个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第30页
        2.2.7 室内和年度室外重复试验验证室外试验结果第30-32页
    2.3 讨论第32-34页
        2.3.1 干旱胁迫及复水下两个茶树品种的相似生理响应第32页
        2.3.2 干旱胁迫及复水下茶树品种间的不同生理响应第32-34页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学的茶树耐旱分子机理研究第34-5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9页
        3.1.1 实验材料、生境、胁迫处理及总RNA提取第34-35页
        3.1.2 Illumina c DNA文库构建及测序第35页
        3.1.3 数据预处理和从头拼接第35-36页
        3.1.4 Unigenes功能注释和分类第36页
        3.1.5 预测蛋白编码框和转录因子分析第36页
        3.1.6 差异表达unigenes的表达分析和KEGG分析第36页
        3.1.7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表达分析第36-38页
        3.1.8 不同品种间5个耐旱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第38-3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9-55页
        3.2.1 RNA-Seq和拼接第39-41页
        3.2.2 Unigenes功能注释与分类第41-42页
        3.2.3 干旱胁迫前后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代谢途径分析第42-44页
        3.2.4 蛋白编码序列预测第44-45页
        3.2.5 差异表达基因及其qRT-PCR验证第45-48页
        3.2.6 干旱胁迫和复水下茶树激素代谢及其信号转导第48-49页
        3.2.7 蛋白激酶、蛋白磷酸酶对干旱胁迫和复水的响应第49页
        3.2.8 转录因子对干旱胁迫和复水的响应第49-50页
        3.2.9 干旱胁迫和复水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脯氨酸代谢变化第50-51页
        3.2.10 干旱胁迫与复水下茶树ABA调控气孔运动第51-53页
        3.2.11 干旱胁迫与复水下5个耐旱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相应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第53-55页
    3.3 讨论第55-59页
        3.3.1 茶树对干旱胁迫和复水信号的转导第55-56页
        3.3.2 茶树对干旱胁迫和复水的转录调控第56-57页
        3.3.3 茶树对干旱胁迫和复水的渗透调节第57页
        3.3.4 茶树5个耐旱基因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及作用第57-59页
第四章 茶树ABA合成和信号转导关键酶基因克隆表达第59-7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9-66页
        4.1.1 实验材料、生境、胁迫处理及总RNA提取第59页
        4.1.2 主要试剂第59-60页
        4.1.3 目的基因cDNA的全长克隆第60-65页
        4.1.4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5-66页
        4.1.5 目的基因qRT-PCR表达分析第6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6-75页
        4.2.1 目的基因cDNA全长克隆第66-67页
        4.2.2 目的基因编码产物氨基酸序列分析第67-71页
        4.2.3 氨基酸多序列相似性和同源性分析第71-74页
        4.2.4 干旱胁迫及复水下两个品种目的基因表达分析第74-75页
    4.3 讨论第75-77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5.1 全文结论第77页
    5.2 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94页
致谢第94-95页
作者简历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下一篇:基于子空间辨识的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