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汉语补语问题的研究概况 | 第9-22页 |
·补语的定义研究概述 | 第9-11页 |
·述补结构的中心问题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对带“得”的补语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补语语义指向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补语划分方案的理论介绍 | 第20-22页 |
·本文研究的对象、语料及所用符号说明 | 第22页 |
·本文研究的对象 | 第22页 |
·语料说明 | 第22页 |
·使用的形式符号说明 | 第22页 |
第二章 “S 一 V 一R 一0”和“S 一V 一R ”句式中 R 的语义选择情况 | 第22-35页 |
·“S 一V 一R 一0 ”句式中补语表述名词性成分的情况 | 第23-25页 |
·补语的语义表述主语 | 第23-24页 |
·补语的语义表述宾语 | 第24-25页 |
·“S 一V 一R ”句式中补语R 的语义选择情况 | 第25-27页 |
·补语语义表述主语 | 第25-27页 |
·补语的语义表述施事主语 | 第25-26页 |
·补语的语义表述受事主语 | 第26-27页 |
·补语的语义指向述语动词 | 第27-35页 |
·表示动作本身属性的词语作补语语义指向述语动词 | 第27-28页 |
·虚化补语语义指向述语谓词 | 第28-33页 |
·表程度的补语语义指向述语谓词 | 第33-35页 |
第三章 “S+ V + 得+R ”句式中补语 R 的语义选择情况 | 第35-43页 |
·对充当 R 的词语和 R 的成分归属分析 | 第35-36页 |
·充当 R 的词语(“得”后R 是非主谓短语) | 第35页 |
·“S + V + 得+R ”中“R ”的成分分析(“得”后R 是主谓短语) | 第35-36页 |
·对R 的语义指向研究 | 第36-43页 |
·非主谓短语作补语的语义指向 | 第36-39页 |
·“得”后是主谓短语的语义指向情况 | 第39-43页 |
第四章 补语语义多指向的原因分析 | 第43-50页 |
·补语语义多指向的原因 | 第43-50页 |
·补语的虚化程度不同造成的语义多指 | 第45-46页 |
·补语动词和述语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造成的语义多指 | 第46-47页 |
·主宾可换位造成的语义多指 | 第47-49页 |
·宾语的有无造成的语义多指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补语划分方案的合理性 | 第50-64页 |
·次级谓语的合理性 | 第50-54页 |
·次级谓语的述谓性 | 第50-52页 |
·次级谓语的类型学验证 | 第52-54页 |
·后置状语的合理性 | 第54-58页 |
·数量短语在状语位置和补语位置存在不对称性 | 第54-55页 |
·介词短语在状语位置和补语位置存在不对称性 | 第55-58页 |
·不同位置的介词短语存在的表义差异 | 第58-64页 |
·介词短语居前居后在语义上存在差别 | 第58-60页 |
·介词短语居前居后在时体意义上有差别 | 第60-61页 |
·介词短语居前居后在表达重心上有差别 | 第61页 |
·介词短语居前居后句子的焦点不同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