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缘起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建筑类型学内容及其适用性概述 | 第18-30页 |
2.1 关于建筑类型学 | 第18-26页 |
2.1.1 建筑类型学的产生 | 第18-20页 |
2.1.2 建筑类型学的概述 | 第20-25页 |
2.1.3 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基本设计方法和法则 | 第25-26页 |
2.2 建筑类型学的适用性分析 | 第26-27页 |
2.2.1 建筑类型学在传承问题上的适用性 | 第26-27页 |
2.2.2 建筑类型学在园林空间上的适用性 | 第27页 |
2.3 建筑类型学在园林空间传承上的运用 | 第27-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现代建筑中传统园林空间构成要素分析—来自类型的启示 | 第30-46页 |
3.1 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含义以及分类 | 第30-31页 |
3.2 建筑的设置 | 第31-34页 |
3.3 门、窗、墙垣的设置 | 第34-36页 |
3.4 交通路径的设置 | 第36-40页 |
3.5 水系的设置 | 第40-42页 |
3.6 花木山石的设置 | 第42-45页 |
3.7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现代建筑中传统园林空间布局的运用 条类型的纽带 | 第46-62页 |
4.1 园林空间布局的含义和分类 | 第46页 |
4.2 整体空间的形态 | 第46-49页 |
4.3 空间组织方式 | 第49-52页 |
4.4 空间序列的安排 | 第52-55页 |
4.5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 第55-59页 |
4.6 空间的对比 | 第59-61页 |
4.7 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现代建筑中对传统园林空间表达的案例分析 | 第62-78页 |
5.1 中国美院专家楼接待楼“水岸山居”背景与简介 | 第62-63页 |
5.2 传统园林空间构成要素在“水岸山居”中的传承 | 第63-71页 |
5.2.1 “水岸山居”中建筑的设置 | 第64-65页 |
5.2.2 “水岸山居”中门、窗、墙垣的设置 | 第65-66页 |
5.2.3 “水岸山居”中交通路径的设置 | 第66-68页 |
5.2.4 “水岸山居”中水系的设置 | 第68-69页 |
5.2.5 “水岸山居”中花木山石的设置 | 第69-71页 |
5.3 传统园林空间布局在“水岸山居”中的传承 | 第71-76页 |
5.3.1 “水岸山居”整体空间的形态 | 第71-72页 |
5.3.2 “水岸山居”中空间的组织方式 | 第72-73页 |
5.3.3 “水岸山居”中空间序列的安排 | 第73-74页 |
5.3.4 “水岸山居”中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 第74-75页 |
5.3.5 “水岸山居”中空间的对比 | 第75-76页 |
5.4 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A | 第81-87页 |
附录B | 第87-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