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合成的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式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有机物发光的基本原理 | 第10-13页 |
1.2.1 基本概念和原理 | 第10-11页 |
1.2.2 发光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1.3 化学荧光探针的工作原理 | 第13-16页 |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 | 第14-15页 |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Intramoecular Charge Transfer) | 第15-16页 |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 第16页 |
1.3.4 激基缔合/复合原理(Excimer/Exciplex) | 第16页 |
1.3.5 分子内质子转移(ESITP) | 第16页 |
1.4 Ru(Ⅱ)配合物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机理 | 第16-19页 |
1.5 1,8 萘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5.1 1,8 萘啶衍生物及其Ru(Ⅱ)配合物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5.2 1,8 萘啶衍生物在离子荧光探针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5.3 1,8 萘啶衍生物在医药卫生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6 论文设计思想 | 第22-24页 |
第2章 1,8 萘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光谱学性质研究 | 第24-43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配体L1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研究 | 第24-30页 |
2.2.1 配体L1的合成方法、合成路线及具体表征方法 | 第24-25页 |
2.2.2 配体L1的溶剂效应 | 第25-26页 |
2.2.3 配体L1对金属离子的识别研究 | 第26-30页 |
2.3 配体L2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研究 | 第30-37页 |
2.3.1 配体L2的合成方法、合成路线及表征方法 | 第30页 |
2.3.2 化合物L2的溶剂效应 | 第30-32页 |
2.3.3 化合物L2对金属离子的识别研究 | 第32-37页 |
2.4 配体L3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研究 | 第37-41页 |
2.4.1 化合物L3的合成方法、合成路线及表征方法 | 第37页 |
2.4.2 化合物L3的溶剂效应 | 第37-39页 |
2.4.3 配体L3对金属离子的识别研究 | 第39-41页 |
2.5 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1,8 萘啶R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光谱性质研究 | 第43-47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1,8 萘啶Ru(Ⅱ)配合物的合成 | 第43-44页 |
3.3 1,8 萘啶Ru(Ⅱ)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 第44-46页 |
3.3.1 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 第44-45页 |
3.3.2 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1,8-萘啶钌配合物在光催化方面的研究 | 第47-52页 |
4.1 前言 | 第47页 |
4.2 化合物C1,C2, C3,C4在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性质研究 | 第47-50页 |
4.2.1 以三草酸和铁酸钾做催化剂 | 第47-48页 |
4.2.2 以氯化铁催化剂 | 第48-49页 |
4.2.3 加入不同的光敏剂对比实验 | 第49-50页 |
4.3 化合物C1,C2, C3,C4在光催化氧化水性质研究 | 第50页 |
4.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实验部分 | 第52-64页 |
5.1 仪器和试剂 | 第52-53页 |
5.1.1 所用试剂及处理 | 第52-53页 |
5.2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5.3.1 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 第53-54页 |
5.3.2 电化学测试 | 第54页 |
5.3.3 其它测试方法 | 第54页 |
5.4 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54-64页 |
5.4.1 萘啶前体的合成 | 第54-57页 |
5.4.2 萘啶配体的合成 | 第57-59页 |
5.4.3 前体钌(Ⅱ)配合物的合成 | 第59-60页 |
5.4.4 1,8 萘啶钌(Ⅱ)配合物的合成 | 第60-6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附录 此篇论文中新化合物的核磁谱图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