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

基于职业适应性的建筑教育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51页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第16-26页
        1.1.1 研究缘起第16-21页
            1.1.1.1 建筑市场的变化第17-18页
            1.1.1.2 社会发展导向和教育理念的转变第18-19页
            1.1.1.3 国际社会对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的定位第19-21页
        1.1.2 研究背景第21-26页
            1.1.2.1 当代建筑师职业适应性的提出第21-23页
            1.1.2.2 我国建筑教育的发展第23-25页
            1.1.2.3 我国建筑师职业化的发展第25-26页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第26-41页
        1.2.1 关于建筑教育职业适应性发展背景的研究第26-29页
            1.2.1.1 关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阶段研究第26-27页
            1.2.1.2 关于国内建筑院校早期教学思想的研究第27-29页
            1.2.1.3 关于建筑教育与职业伦理的研究第29页
        1.2.2 关于建筑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解读第29-31页
            1.2.2.1 关于建筑教育职业化培养的思考第29-31页
            1.2.2.2 中国建筑师的代际研究第31页
        1.2.3 关于国外建筑教育与职业化发展的研究第31-34页
            1.2.3.1 关于国际建筑教育动态及现状的研究第32-33页
            1.2.3.2 关于经典教学体系的研究第33-34页
        1.2.4 关于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第34-36页
            1.2.4.1 教育思想与教学特色的探索第34-35页
            1.2.4.2 对教学方法的探索第35-36页
        1.2.5 国外关于建筑教育职业适应性的研究第36-41页
            1.2.5.1 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第36-38页
            1.2.5.2 关于理性主义研究策略的研究第38-39页
            1.2.5.3 关于建筑设计职业化实践的研究第39-41页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第41-44页
        1.3.1 研究对象第41-43页
            1.3.1.1 建筑师的职业定义第41-42页
            1.3.1.2 建筑教育的方法论第42页
            1.3.1.3 基于研究型的建筑教育与建筑师职业发展的融合—以20世纪美国的职业教育探索为例第42页
            1.3.1.4 职业化教育的实践课程第42-43页
        1.3.2 研究范围第43-44页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44-51页
        1.4.1 研究目的第44-45页
        1.4.2 研究意义第45-47页
        1.4.3 研究的创新点阐释第47-48页
        1.4.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48-51页
            1.4.4.1 研究方法第48-49页
            1.4.4.2 研究框架第49-51页
第二章 建筑师职业与建筑教育第51-101页
    2.1 建筑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第51-58页
        2.1.1 建筑师职业的起源与发展第51-54页
            2.1.1.1 建筑师职业的原始形态第51-52页
            2.1.1.2 建筑师职业属性的成熟与现代化第52-54页
        2.1.2 建筑师注册制度的产生(以英国为例)第54-56页
            2.1.2.1 注册制度的酝酿第54-55页
            2.1.2.2 注册制度的完善第55-56页
        2.1.3 近代欧美建筑师的培养模式第56-58页
    2.2 建筑教育体系(模式)与建筑师职业的互动第58-74页
        2.2.1. 巴黎美术学院(鲍扎)体系第59-61页
            2.2.1.1 巴黎美术学院的起源与学制第59-60页
            2.2.1.2 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特点第60-61页
            2.2.1.3 鲍扎教学体系与建筑师职业教育的关系第61页
        2.2.2 综合工科学院教育模式第61-64页
            2.2.2.1 法国综合工科学院的起源与学制第61-62页
            2.2.2.2 综合工科学院的教学特点第62-63页
            2.2.2.3 综合工科学院教学模式对建筑师职业化的推动第63-64页
        2.2.3 包豪斯教学体系第64-68页
            2.2.3.1 包豪斯学校的成立第64-65页
            2.2.3.2 包豪斯的教学特点与学制第65-67页
            2.2.3.3 包豪斯教学对设计职业化的推动第67-68页
        2.2.4 "德州骑警"与ETH-Z教学体系第68-71页
            2.2.4.1 "德州骑警"与ETH-Z教学体系的产生第68-69页
            2.2.4.2 "德州骑警"与ETH-Z教学体系的特点第69-71页
            2.2.4.3 "德州骑警"与ETH-Z教学体系与建筑师职业发展第71页
        2.2.5 AA建筑联盟的教学模式第71-74页
            2.2.5.1 AA建筑联盟的产生与学制第71-72页
            2.2.5.2 AA建筑联盟的教学特点第72-73页
            2.2.5.3 AA建筑联盟的教学模式与建筑师职业适应性的思考第73-74页
    2.3 关于建筑师实践概念的辨析第74-79页
        2.3.1 当代建筑师的职业特征第74-75页
        2.3.2 职业适应性的研究意义第75-76页
        2.3.3 建筑师的职业属性第76-79页
            2.3.3.1 经济属性第77-78页
            2.3.3.2 技术属性第78-79页
            2.3.3.3 信托(trustee)属性第79页
    2.4 建筑教育中的实践训练第79-88页
        2.4.1 实践训练的定义与分类第79-81页
            2.4.1.1 概念辨析第80页
            2.4.1.2 实践的模式分类第80-81页
        2.4.2 职业实践训练的特点第81-83页
        2.4.3 我国建筑教育中的职业实践训练第83-88页
            2.4.3.1 实习课程的发展与变革第83-84页
            2.4.3.2 学制与训练方式对实习的影响第84-88页
    2.5 建筑教育的评估策略第88-98页
        2.5.1 当代评估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第88-89页
        2.5.2 职业化教育思想的提出第89-92页
            2.5.2.1 建筑教育职业化的立足点第90-91页
            2.5.2.2 职业演化与建筑教育的应对第91-92页
        2.5.3 建筑教育评估概述第92-98页
            2.5.3.1 国外建筑教育与评估的发展第93-95页
            2.5.3.2 我国建筑教育评估的建立与发展第95-97页
            2.5.3.3 建筑教育评估的现实意义第97-98页
    2.6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第三章 "注重过程"的设计学习理论研究第101-135页
    3.1. 关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第101-105页
        3.1.1 "教"与"学"的定义第101-102页
        3.1.2 学习的途径与学习主体的责任第102-103页
        3.1.3 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路径第103-105页
            3.1.3.1 表层路径第104页
            3.1.3.2 深层路径第104-105页
        3.1.4 学习行为的特点第105页
    3.2. 从体验中学习(Learning from Experience)的方法论研究第105-112页
        3.2.1 体验式学习理论第106-111页
            3.2.1.1 行为研究与实验第106-107页
            3.2.1.2 高等教育的体验式学习理论第107-108页
            3.2.1.3 学习与认知理论的发展第108-109页
            3.2.1.4 大卫·科尔布对体验式教学理论的批判第109-111页
        3.2.2 体验式学习的特点第111-112页
    3.3. 关于体验—反映的研究第112-116页
        3.3.1 体验—反映学习模式的定义第112页
        3.3.2 关于反映行为方式的研究第112-116页
            3.3.2.1 反映的类别第112-115页
            3.3.2.2 反映行为的特点第115-116页
    3.4. 关于设计行为的研究第116-122页
        3.4.1 "设计"的隐性与显性第116-117页
            3.4.1.1 黑盒子理论第116-117页
            3.4.1.2 玻璃盒子理论第117页
        3.4.2 关于设计模型的分类第117-118页
            3.4.2.1 分析与综合第117-118页
            3.4.2.2 演绎与分析第118页
        3.4.3 关于设计路径的分类与描述第118-121页
            3.4.3.1 设计路径的分类第118-119页
            3.4.3.2 对设计路径的描述第119-121页
        3.4.4 关于设计的泛文化元素第121-122页
            3.4.4.1 设计引擎第121页
            3.4.4.2 设计师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第121-122页
    3.5. 建筑设计在职业范畴内的知识架构第122-126页
        3.5.1 专业(职业)知识架构的种类第123-124页
            3.5.1.1 知识的类别第123-124页
            3.5.1.2 记忆的分类第124页
        3.5.2 建筑师的专业(职业)知识类型第124-125页
        3.5.3 设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第125-126页
    3.6.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建筑教育中的体现第126-134页
        3.6.1 建筑设计研究的路径第127-130页
            3.6.1.1 创建实践的环境与过程第127-128页
            3.6.1.2 设计的成果(产品)第128-130页
        3.6.2 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型第130-132页
        3.6.3 关于职业实践的技能第132-134页
            3.6.3.1 复制型的职业技能第133页
            3.6.3.2 反映型的职业技能第133-134页
    3.7.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第四章 建筑师职业与教育研究的发展策略—以20世纪的美国为例第135-173页
    4.1 美国的建筑教育制度第135-143页
        4.1.1 AIA的成立与发展第135-137页
        4.1.2 美国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第137-143页
            4.1.2.1 建筑教育与职业意识的建立第137-140页
            4.1.2.2 美国当代的建筑教育学制第140-141页
            4.1.2.3 美国建筑教育的工作室模式第141-142页
            4.1.2.4 综合实践与综合项目第142-143页
    4.2 美国建筑(工程)教育的评估认证体系第143-147页
        4.2.1 美国工程教育委员会对建筑师职业的定位第143-144页
        4.2.2 美国对建筑教育的评估管理第144-145页
        4.2.3 NAAB关于职业能力的要求第145-147页
    4.3 建立建筑教育与研究的机构第147-152页
        4.3.1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与基础研究第147-148页
        4.3.2 建筑师与临床医生的职业特征对比第148页
        4.3.3 AIA职业研究的策略第148-152页
    4.4 职业适应性教学在"研究"策略中的体现第152-157页
        4.4.1 对建造的研究(Building Research)第154-155页
        4.4.2 从建筑物研究(research for architecture)到建筑学研究(architectural research)第155-157页
    4.5 建筑师职业的现代化第157-160页
        4.5.1 研究与职业化的再定义第157-158页
        4.5.2 对职业伦理的研究第158-160页
    4.6 建筑学研究第160-171页
        4.6.1 建筑学基础研究的思想体系第160-161页
        4.6.2 职业适应性教学在社会与环境问题上的研究第161-163页
        4.6.3 从"建筑学研究"到"环境设计研究"第163-165页
        4.6.4 高等教育中的环境设计研究第165-169页
        4.6.5 设计即研究第169-171页
    4.7 本章小结第171-173页
第五章 关于职业适应性教学的课程研究第173-236页
    5.1 注重创建职业实践环境的设计课程—情景项目课程(live project)第173-191页
        5.1.1 "情景项目"课程的产生与目标定位第174-178页
            5.1.1.1 谢菲尔德大学创设的情景项目课程第175-176页
            5.1.1.2 关于情景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第176-178页
        5.1.2 情景项目课程的教学特点第178-182页
            5.1.2.1 对建筑行业与建筑师职业属性的认知第178-179页
            5.1.2.2 训练学生的职业管理技能第179-180页
            5.1.2.3 训练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以及创造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平台第180-181页
            5.1.2.4 拓展未来建筑师的职业概念第181-182页
        5.1.3 实施情景项目课程的教学基础第182-184页
            5.1.3.1 情境项目课程题目的设置原则与组织形式第182-183页
            5.1.3.2 制定项目实施的纲领与项目管理第183-184页
        5.1.4 关于"情景项目"课程设置的路径分类第184-186页
        5.1.5 关于情景项目课程的评价第186-188页
            5.1.5.1 教学成果评价第186-187页
            5.1.5.2 情景项目课程自身的局限性思考第187-188页
        5.1.6 情景项目课程对于建筑教育的意义第188-191页
            5.1.6.1 情景项目课程的教学意义第188-190页
            5.1.6.2 情景项目课程的社会意义第190-191页
    5.2 注重职业工作范式的设计课程—建筑设计教学模型(MADE)第191-211页
        5.2.1 MADE(The Model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Education)的提出第191-193页
            5.2.1.1 德国的职业化教育背景第191-192页
            5.2.1.2 拉尔夫·约翰尼斯与MADE第192-193页
        5.2.2 MADE对建筑教育的批判第193-197页
            5.2.2.1 建筑与房屋的概念第193-194页
            5.2.2.2 设计与教学第194-195页
            5.2.2.3 关于设计路径的分析第195页
            5.2.2.4 "方案模式"教学法与设计构思第195页
            5.2.2.5 MADE的教学观第195-197页
        5.2.3 MADE的阶段式教学目标第197-199页
            5.2.3.1 MADE对职业化教育的定位第197-199页
            5.2.3.2 MADE的教学适应性第199页
        5.2.4 MADE的教学内容第199-204页
            5.2.4.1 MADE的教学阶段设定第199-202页
            5.2.4.2 MADE对教学结果的评定第202-204页
        5.2.5 MADE对课程任务的数据整理第204-205页
        5.2.6 MADE的教学特点第205-208页
        5.2.7 MADE的教学意义第208-210页
            5.2.7.1 MADE的宏观教学意义第208-209页
            5.2.7.2 MADE的微观教学意义第209-210页
        5.2.8 关于MADE的局限性思考第210-211页
    5.3 注重职业伦理创新的设计课程—乡村工作室(Rural Studio)第211-233页
        5.3.1 乡村工作室的创立第212-216页
            5.3.1.1 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的建筑教育第212-213页
            5.3.1.2 教学基地—黑尔县的概况第213-214页
            5.3.1.3 乡村工作室概况第214-216页
        5.3.2 乡村工作室的职业育人观第216-218页
            5.3.2.1 乡村工作室的教学目的第216-217页
            5.3.2.2 乡村工作室的主持人第217-218页
        5.3.3 乡村工作室的教学内容第218-222页
            5.3.3.1 设计训练课程第219-220页
            5.3.3.2 手工训练课程第220-222页
        5.3.4 乡村工作室的科研项目—2万美元住宅(20K House)第222-227页
            5.3.4.1 20K项目的背景第222-223页
            5.3.4.2 20K项目的执行第223-224页
            5.3.4.3 20K项目的过程记录第224-227页
        5.3.5 乡村工作室的教学特点第227-229页
            5.3.5.1 对低技术策略的研究第227页
            5.3.5.2 对地域文化的坚守第227-228页
            5.3.5.3 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支撑第228-229页
        5.3.6 乡村工作室的教学意义第229-230页
        5.3.7 乡村工作室模式在"职业伦理"教学中的局限性思考第230-233页
    5.4 本章小结第233-236页
第六章 关于建筑教育职业适应性的总结与思考第236-266页
    6.1 关于西方职业化教育观的启示第236-241页
        6.1.1 建立针对职业适应性的教育生态系统第236-238页
        6.1.2 当代建筑师职业内涵与教育的应对第238-240页
        6.1.3 中国建筑师与欧美建筑师执业状态的差异化比较第240-241页
    6.2 关于建筑教育的职业适应性定位第241-243页
        6.2.1 注重学习方法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第241-242页
        6.2.2 基于"过程"教学的课程设置及研究能力的培养第242-243页
    6.3 关于建筑师职业的基础教育及启示第243-252页
        6.3.1 关于基础职业观的培养第243-244页
        6.3.2 英国的"建筑师与住宅"项目第244-249页
        6.3.3 美国的《基础科学教育框架》与"建筑+教育"项目第249-252页
        6.3.4 关于建筑师职业基础教育的启示第252页
    6.4 关于高校建筑教育中设计(实践)课程的思考第252-262页
        6.4.1 对实践课程的概念界定第253-254页
        6.4.2 当前建筑设计实践课程的不足第254-256页
            6.4.2.1 实践课程的连贯性欠缺第254-255页
            6.4.2.2 实践课程的体验性欠缺第255-256页
            6.4.2.3 实践课程的开放性欠缺第256页
        6.4.3 树立职业适应性的教学思想第256-259页
            6.4.3.1 建立创新型的学习环境第256-258页
            6.4.3.2 研究高效率的教学模型第258页
            6.4.3.3 推广自助式的成果评价模式第258-259页
        6.4.4 调整职业适应性的建筑教学思路第259-262页
            6.4.4.1 塑造职业化的实习课程第259-260页
            6.4.4.2 对教学角色的转换第260-261页
            6.4.4.3 对课程设置内容的改革第261-262页
    6.5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体系第262-264页
        6.5.1 评估的针对性与目的性第262-263页
        6.5.2 对建筑教育评估的思考第263-264页
    6.6 对未来建筑教育的展望第264-266页
总结第266-268页
附录第268-289页
    附录一 情景项目课程的设计成果第268-274页
    附录二 关于MADE的案例研究第274-281页
    附录三 乡村工作室的设计成果(2011—2015)第281-286页
    附录四 乡村工作室及其成果所获奖项第286-288页
    附录五 各国执业建筑师管理机构汇总表第288-289页
参考文献第289-302页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第302-303页
致谢第303-304页

论文共3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寒冷地区零能耗太阳能居住建筑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以京津地区为例
下一篇:DNA粗粒化模型的构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