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引言 | 第9页 |
| 1.2 冷弯成形工艺及其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1.2.1 冷弯成形工艺原理、优点、行业应用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2 冷弯成形工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3 冷弯成形工艺目前的研究热点及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课题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2 C型钢的冷弯成形模具设计及建模研究 | 第19-32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C型钢的成形道次设计及计算 | 第19-21页 |
| 2.3 C型钢冷弯成形的辊型设计 | 第21-24页 |
| 2.4 C型钢的材料拉伸试验 | 第24-25页 |
| 2.5 C型钢冷弯成形的模型建立 | 第25-30页 |
| 2.5.1 冷弯成形的模型建立 | 第25-28页 |
| 2.5.2 板材的网格划分及单元的选择 | 第28-30页 |
| 2.6 C型钢的接触与边界条件 | 第30-31页 |
| 2.6.1 接触条件定义 | 第30页 |
| 2.6.2 边界条件定义 | 第30-31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C型钢冷弯成形的仿真结果分析及方法探讨 | 第32-41页 |
| 3.1 引言 | 第32页 |
| 3.2 冷弯成形仿真模拟的后处理及分析指标选择 | 第32-33页 |
| 3.2.1 求解器设置及并行计算 | 第32页 |
| 3.2.2 后处理指标的选择 | 第32-33页 |
| 3.3 C型钢成形质量的结果分析及探讨 | 第33-40页 |
| 3.3.1 板材应力应变的整体分布 | 第33-36页 |
| 3.3.2 板材应力应变的分层分析 | 第36-37页 |
| 3.3.3 刚塑性、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建模的探讨 | 第37-4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工艺参数对冷弯成形的质量影响及参数优化 | 第41-50页 |
| 4.1 引言 | 第41页 |
| 4.2 工艺参数对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41-44页 |
| 4.2.1 进给速度对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4.2.2 成型角增量对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 4.2.3 道次间距对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4.3 均匀试验设计在冷弯成形工艺中的应用 | 第44-49页 |
| 4.3.1 均匀试验设计方法的特点 | 第44-46页 |
| 4.3.2 试验设计方案 | 第46-47页 |
| 4.3.3 试验结果的探讨及方案优化 | 第47-4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5 C型钢剪切的成形规律及质量研究 | 第50-64页 |
| 5.1 引言 | 第50页 |
| 5.2 冷弯成形的剪切设备 | 第50-51页 |
| 5.3 C型钢断面质量的微观分析 | 第51-57页 |
| 5.3.1 断面质量的指标 | 第51-52页 |
| 5.3.2 断面形貌的微观分析 | 第52-55页 |
| 5.3.3 剪切盲区的形成与分析 | 第55-56页 |
| 5.3.4 撕裂带中的散斑状光亮带现象 | 第56-57页 |
| 5.4 C型钢剪切对断面质量的影响 | 第57-62页 |
| 5.4.1 剪切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 5.4.2 仿真结果与实验的验证与分析 | 第58-59页 |
| 5.4.3 C型钢剪切应力的分布 | 第59-61页 |
| 5.4.4 模剪过程中的材料流动分析 | 第61页 |
| 5.4.5 剪切角度对断面质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 5.4.6 剪切速度对断面质量的影响 | 第62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6 C型钢的成形实验及网格应变分析法的应用 | 第64-74页 |
| 6.1 引言 | 第64页 |
| 6.2 冷弯成形实验设备介绍 | 第64-65页 |
| 6.3 网格应变分析法在板材成形中的应用 | 第65-66页 |
| 6.4 冷弯成形实验应变及残余应力测量 | 第66-69页 |
| 6.4.1 冷弯成形实验应变测量 | 第66-68页 |
| 6.4.2 冷弯成形实验残余应力测量 | 第68-69页 |
| 6.5 实验与有限元模型的对比验证 | 第69-73页 |
| 6.5.1 成形尺寸的对比 | 第69-70页 |
| 6.5.2 应变测量结果与有限元模型应变预测的对比 | 第70-73页 |
| 6.5.3 残余应力测量结果与有限元模型应变预测的对比 | 第73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4-77页 |
| 7.1 结论 | 第74-75页 |
| 7.2 创新点 | 第75页 |
| 7.3 未来展望与不足之处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