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 第10-13页 |
1.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4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关系及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2.1.1 土地财政 | 第13页 |
2.1.2 代偿 | 第13-14页 |
2.1.3 土地财政代偿机制 | 第14-15页 |
2.1.4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 第15页 |
2.2 基本关系梳理 | 第15-18页 |
2.2.1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 | 第15-16页 |
2.2.2 城镇化与地方政府融资关系 | 第16-18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3.3 综合述评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供给测算 | 第22-30页 |
3.1 新型城镇化中的资金需求预测 | 第22-25页 |
3.1.1 政府投资需求测算 | 第22-24页 |
3.1.2 外商投资需求测算 | 第24页 |
3.1.3 社会投资需求测算 | 第24页 |
3.1.4 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总需求测算 | 第24-25页 |
3.2 新型城镇化中的资金供给预测 | 第25-28页 |
3.2.1 国家预算内资金供给能力测算 | 第25页 |
3.2.2 银行信贷资金供给能力测算 | 第25-26页 |
3.2.3 利用外资资金供给能力测算 | 第26-27页 |
3.2.4 自筹资金供给能力测算 | 第27-28页 |
3.2.5 其他资金供给能力测算 | 第28页 |
3.2.6 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总供给能力测算 | 第28页 |
3.3 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当前我国土地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 第30-43页 |
4.1 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分析 | 第30-37页 |
4.1.1 土地财政收入 | 第30-35页 |
4.1.2 土地财政支出 | 第35-37页 |
4.2 土地财政的风险性分析 | 第37-43页 |
4.2.1 政治风险 | 第38-39页 |
4.2.2 财政风险 | 第39-40页 |
4.2.3 金融风险 | 第40-41页 |
4.2.4 产业风险 | 第41页 |
4.2.5 社会风险 | 第41-42页 |
4.2.6 生态风险 | 第42页 |
4.2.7 代际风险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国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财政代偿模式借鉴 | 第43-55页 |
5.1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政债券模式 | 第43-44页 |
5.2 以英国为代表的PPP/PFI模式 | 第44-45页 |
5.3 以德国为代表的融资租赁模式 | 第45页 |
5.4 以韩国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模式 | 第45-47页 |
5.5 借鉴经合组织城镇化投融资模式 | 第47-51页 |
5.6 发达国家城镇化投融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51-55页 |
第六章 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代偿机制 | 第55-76页 |
6.1 目标模式:政府引导型的多元化融资模式 | 第55-66页 |
6.1.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 第55-57页 |
6.1.2 创新和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57-66页 |
6.2 路径选择:善用经营城市理念的融资路径 | 第66-73页 |
6.2.1 善用经营城市的理念 | 第66-68页 |
6.2.2 三大类项目的融资路径 | 第68-70页 |
6.2.3 六分类城镇化的融资路径选择 | 第70-73页 |
6.3 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制度 | 第73-76页 |
6.3.1 推进国有土地资产经营和融资制度改革 | 第73-74页 |
6.3.2 构建公平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 第74页 |
6.3.3 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的税收性土地财政体系 | 第74-75页 |
6.3.4 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政府财税体制 | 第75页 |
6.3.5 建立以增强公民福利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