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不同文化情境对维吾尔族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社会认知差异研究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7-71页
    1 青少年的自我发展第19-27页
        1.1 Markus的自我建构理论第20页
        1.2 Brewer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第20-22页
        1.3 维汉文化与自我建构差异研究第22-23页
        1.4 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认知结构及其发展第23-27页
    2 文化情境第27-36页
        2.1 维果茨基的发展性社会情境论第28-30页
        2.2 发展情境理论第30-36页
    3 社会认知第36-49页
        3.1 文化内隐态度第36-38页
        3.2 元刻板印象第38-43页
        3.3 文化价值观第43-49页
    4 研究方法与工具第49-56页
        4.1 访谈法第49-50页
        4.2 修订版的“二十句陈述测验”(自我诠释TST)第50-51页
        4.3 群体参照范式第51-53页
        4.4 内隐联想测验第53-55页
        4.5 两级特质评定法第55页
        4.6 人物罗列技术第55-56页
    5 被试的文化情境介绍第56-64页
        5.1 “民考汉”学生(Han1)第57-59页
        5.2 “民考民”学生(Uyghur1)第59-61页
        5.3 “内初班”学生(Han2)第61-62页
        5.4 “内高班”学生(Han3)第62-64页
    6 研究问题与假设第64-71页
        6.1 第二章的假设第64-66页
        6.2 第三章研究假设第66-71页
第二章 不同文化情境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第71-125页
    研究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横向研究第71-114页
        1.1 问题提出第71-72页
        1.2 方法第72-76页
        1.3 结果与分析第76-104页
        1.4 讨论第104-114页
    研究2: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横向研究第114-125页
        2.1 问题提出第114页
        2.2 方法第114-11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16-123页
        2.4 讨论第123-125页
第三章 不同文化情境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研究第125-158页
    研究1:社会认知差异第125-130页
        1.1 问题提出第125页
        1.2 方法第125-127页
        1.3 访谈结果与分析第127-129页
        1.4 讨论第129-130页
    研究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维吾尔族青年的集体参照效应第130-137页
        2.1 问题提出第130-131页
        2.2 方法第131-1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33-134页
        2.4 讨论第134-137页
    研究3:不同文化情境的维吾尔族青年文化内隐态度差异第137-143页
        3.1 问题的提出第137页
        3.2 方法第137-14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140-141页
        3.4 讨论第141-143页
    研究4:不同文化情境下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元刻板印象差异第143-149页
        4.1 问题的提出第143-144页
        4.2 方法第144-14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46-148页
        4.4 讨论第148-149页
    研究5:不同文化情境下维吾尔族青年的文化价值观第149-158页
        5.1 问题的提出第149页
        5.2 方法第149-15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51-156页
        5.4 讨论第156-158页
第四章 总讨论第158-174页
    1 研究总结第158-162页
        1.1 第二章的研究总结第158-159页
        1.2 第三章的研究总结第159-162页
    2 文化情境的影响分析第162-164页
        2.1 文化情境对青少年影响的关键期第162-163页
        2.2 青少年发展中的关键文化情境第163-164页
        2.3 文化情境的缺失第164页
    3 本研究的教育人类学分析第164-170页
        3.1 实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责任第165-166页
        3.2 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与发展的教育责任第166-167页
        3.3 切实实现“多元一体格局”的教育责任第167-168页
        3.4 实现教师传承文化传递和文化繁殖的教育责任第168-169页
        3.5 实现教育能够将民族伦理道德教育与多元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责任第169-170页
    4 本研究的民族社会学分析第170-172页
        4.1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性第170-171页
        4.2 民族教育需要政策保障第171-172页
    5 本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第172-173页
    6 结论第173-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5页
附录第185-195页
    附录A. 访谈目录第185-186页
    附录B1. 修订版的“二十句陈述测验”(汉语版)第186-187页
    附录B2. 修订版的“二十句陈述测验”(维吾尔语版)第187-188页
    附录C. 修订版的元刻板印象“两级特质评定表”第188-189页
    附录D1. 修订版的“人物罗列表”(汉语版)第189-192页
    附录D2. 修订版的“人物罗列表”(维吾尔语版)第192-195页
后记第195-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维感知的智能路由器大数据插件技术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指纹识别技术与考勤系统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