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第14-18页 |
1.2.1 苎麻纤维 | 第15-16页 |
1.2.2 苎麻纤维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3 天然麻纤维增强的绿色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苎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 | 第18页 |
1.4 复合材料界面研究 | 第18-26页 |
1.4.1 界面的定义及作用 | 第18-19页 |
1.4.2 复合材料界面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3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表征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EVA/PP共混改性对苎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 | 第28-52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2.2 EVA/PP共混物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第30页 |
2.2.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 | 第30页 |
2.2.5 接触角测试 | 第30页 |
2.2.6 EVA/PP共混物的结晶形态观察 | 第30页 |
2.2.7 光学解偏振法测定EVA/PP的结晶速度 | 第30-32页 |
2.2.8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第32-35页 |
2.2.9 微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力测试 | 第35-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2.3.1 EVA与聚丙烯的相容性 | 第38-40页 |
2.3.2 EVA对聚丙烯球晶的影响研究 | 第40-42页 |
2.3.3 EVA/PP共混物的热性能 | 第42-43页 |
2.3.4 EVA/PP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 第43-46页 |
2.3.5 EVA改性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2.3.6 界面剪切强度(IFSS)分析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等离子体改性苎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研究 | 第52-68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3.2.2 丙烯气体制备 | 第52-53页 |
3.2.3 苎麻表面等离子体改性处理 | 第53-54页 |
3.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第54页 |
3.2.5 纤维接触角测试 | 第54-55页 |
3.2.6 热重分析 | 第55-56页 |
3.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56页 |
3.2.8 微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力测试 | 第56-5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6页 |
3.3.1 表面形态 | 第57-59页 |
3.3.2 润湿性分析 | 第59-60页 |
3.3.3 热稳定性分析 | 第60-61页 |
3.3.4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 第61-65页 |
3.3.5 界面剪切强度(IFSS)分析 | 第65-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乳液聚合物改性苎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研究 | 第68-82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7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4.2.2 五种玻璃化温度乳液的配制 | 第69-70页 |
4.2.3 丙烯酸酯共聚乳液乳液对苎麻试样的处理 | 第70-71页 |
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第71页 |
4.2.5 微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力测试(IFSS) | 第71-72页 |
4.2.6 纤维接触角测试 | 第72页 |
4.2.7 苎麻纱线拉伸性能测试 | 第72页 |
4.2.8 纱线断面形貌分析 | 第72页 |
4.2.9 纱线纵面分析 | 第72页 |
4.2.10乳液处理前后苎麻机织物拉伸性能测试 | 第72-7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1页 |
4.3.1 界面剪切强度(IFSS)分析 | 第73-74页 |
4.3.2 纤维润湿性分析 | 第74-76页 |
4.3.3 纱线断裂强力分析 | 第76-77页 |
4.3.4 纱线断面形态分析 | 第77-78页 |
4.3.5 纱线纵向表面形态分析 | 第78-80页 |
4.3.6 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处理后苎麻机织物力学性能分析 | 第80-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苎麻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比较 | 第82-98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复合材料制备 | 第82-84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5.2.2 三种方法改性苎麻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82-84页 |
5.3 复合材料测试 | 第84-87页 |
5.3.1 复合材料弯曲测试 | 第84-85页 |
5.3.2 复合材料拉伸测试 | 第85-87页 |
5.4 弯曲和拉伸实验的结果和讨论 | 第87-97页 |
5.4.1 EVA/PP共混法改性的结果和讨论 | 第87-91页 |
5.4.2 等离子体处理改性的结果和讨论 | 第91-94页 |
5.4.3 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法改性的结果和讨论 | 第94-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改性处理的界面性能分析和理论模型 | 第98-119页 |
6.1 引言 | 第98页 |
6.2 改性界面单纤维抽拔理论模型和分析 | 第98-105页 |
6.2.1 改性界面单纤维抽拔理论模型 | 第98-100页 |
6.2.2 讨论和分析 | 第100-104页 |
6.2.3 理论验证 | 第104-105页 |
6.3 单纤维抽拔的有限元方法 | 第105-118页 |
6.3.1 2D和 3D有限元建模 | 第105-108页 |
6.3.2 2D有限元结果和分析 | 第108-110页 |
6.3.3 3D有限元结果和分析 | 第110-11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9-12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9-120页 |
7.2 本文工作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授权专利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