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平衡计分卡基础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平衡计分卡的局限性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平衡计分卡完善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1.2.4 平衡计分卡实践应用研究 | 第18-19页 |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2.1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1.1 绩效与绩效评价界定 | 第23页 |
2.1.2 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2.1.3 企业绩效评价的作用 | 第24页 |
2.1.4 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2.2 平衡计分卡相关理论 | 第26-31页 |
2.2.1 平衡计分卡的产生背景 | 第26-27页 |
2.2.2 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2.2.3 平衡计分卡的平衡作用 | 第28-29页 |
2.2.4 平衡计分卡的适用条件 | 第29-30页 |
2.2.5 平衡计分卡的设计流程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家家悦集团绩效评价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2-39页 |
3.1 家家悦集团概况 | 第32-33页 |
3.2 家家悦集团绩效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3-35页 |
3.2.1 家家悦集团绩效评价体系现状概述 | 第33页 |
3.2.2 家家悦集团绩效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 第33-35页 |
3.3 家家悦集团现有绩效评价体系问题分析 | 第35-36页 |
3.4 平衡计分卡引入家家悦集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36-38页 |
3.4.1 平衡计分卡引入家家悦集团的必要性分析 | 第36-37页 |
3.4.2 平衡计分卡引入家家悦集团的可行性分析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家家悦集团绩效评价体系框架设计 | 第39-44页 |
4.1 家家悦集团平衡计分卡的设计流程 | 第39-41页 |
4.2 平衡计分卡指标设计的原则 | 第41-42页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2-43页 |
4.3.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42页 |
4.3.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家家悦集团平衡计分卡模型构建 | 第44-57页 |
5.1 明确战略目标 | 第44-45页 |
5.2 绘制战略地图 | 第45-48页 |
5.2.1 家家悦集团战略地图 | 第45-46页 |
5.2.2 家家悦集团战略地图的纵向分析 | 第46页 |
5.2.3 家家悦集团战略地图的横向分析 | 第46-48页 |
5.3 设计绩效评价指标 | 第48-53页 |
5.3.1 财务维度指标 | 第48页 |
5.3.2 顾客维度指标 | 第48-49页 |
5.3.3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 | 第49-50页 |
5.3.4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 | 第50-51页 |
5.3.5 供应商维度指标 | 第51-53页 |
5.4 确定绩效指标权重 | 第53-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家家悦集团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的实施 | 第57-60页 |
6.1 实施过程 | 第57-58页 |
6.2 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58-5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7.1 总结 | 第60页 |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7.3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