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洗钱风险评估及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内外反洗钱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2 银行业反洗钱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3 风险为本监管概述 | 第17-19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0-21页 |
1.5 本文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银行业洗钱机理透析 | 第22-32页 |
2.1 我国反洗钱发展现状 | 第22-26页 |
2.1.1 我国反洗钱机构设定 | 第22-23页 |
2.1.2 主要国际反洗钱合作组织 | 第23-24页 |
2.1.3 金融银行业反洗钱措施 | 第24-25页 |
2.1.4 银行业现行监管方式 | 第25-26页 |
2.2 银行业存在洗钱行为分析 | 第26-29页 |
2.2.1 利用银行传统业务进行洗钱 | 第26-28页 |
2.2.2 利用网上银行业务进行洗钱 | 第28页 |
2.2.3 利用国际跨境业务进行洗钱 | 第28-29页 |
2.3 银行业洗钱机理分析 | 第29-30页 |
2.4 犯罪分子利用银行业洗钱带来的危害 | 第30-32页 |
2.4.1 影响国家的稳定和正常金融秩序 | 第30-31页 |
2.4.2 造成社会整体效益的流失 | 第31页 |
2.4.3 抑制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 | 第31-32页 |
第3章 银行业洗钱风险研究 | 第32-44页 |
3.1 洗钱风险识别 | 第33-35页 |
3.2 银行业洗钱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39页 |
3.2.1 区域经济金融环境指标 | 第35-36页 |
3.2.2 银行产品/服务指标 | 第36-37页 |
3.2.3 银行合规管理类指标 | 第37-39页 |
3.3 银行风险评估 | 第39-41页 |
3.3.1 统一指标数据 | 第39-40页 |
3.3.2 指标权重设定 | 第40-41页 |
3.3.3 银行总体洗钱风险量化 | 第41页 |
3.4 银行业洗钱风险等级划分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银行业洗钱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 第44-54页 |
4.1 封闭银行洗钱风险内部传导分析 | 第44-48页 |
4.1.1 模型建立 | 第44-47页 |
4.1.2 封闭银行模型分析 | 第47-48页 |
4.2 银行间洗钱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 第48-52页 |
4.2.1 模型假设和约束条件 | 第48-50页 |
4.2.2 银行间资金流动模型建立 | 第50-52页 |
4.2.3 模型分析 | 第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政策与建议 | 第54-57页 |
5.1 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策略 | 第54-55页 |
5.1.1 搭建反洗钱风险监管战略体系 | 第54页 |
5.1.2 注重合规和风险监管的转移与结合 | 第54-55页 |
5.1.3 加强风险评估指标和模型研究 | 第55页 |
5.2 银行业反洗钱风险监管建议 | 第55-57页 |
5.2.1 建立有效的成本补偿机制 | 第55-56页 |
5.2.2 落实差异化风险管理和目标 | 第56页 |
5.2.3 构建洗钱风险预警机制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