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高填方路堤沉降监测现状 | 第10-12页 |
1.2.1 虚拟仪器监测系统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高填方路堤沉降规律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12-14页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高填方路堤监测方法的研究 | 第14-28页 |
2.1 沉降传统监测方法概述 | 第14-16页 |
2.1.1 路堤沉降影响因素及分类 | 第14页 |
2.1.2 传统监测仪器和方法的选择 | 第14-16页 |
2.1.3 传统监测方法的不足 | 第16页 |
2.2 虚拟仪器监测方法 | 第16-20页 |
2.2.1 虚拟仪器监测概述 | 第16-17页 |
2.2.2 传感器的选择 | 第17-20页 |
2.3 虚拟仪器监测的传输系统工作原理 | 第20-24页 |
2.3.1 GPRS系统 | 第20-21页 |
2.3.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第21-24页 |
2.4 虚拟仪器工作系统设计 | 第24-26页 |
2.4.1 GPRS工作系统设计 | 第24页 |
2.4.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 | 第24-25页 |
2.4.3 两种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高填方路堤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第28-40页 |
3.1 试验概况 | 第28-29页 |
3.2 高填方路堤沉降组成规律 | 第29-33页 |
3.2.1 总沉降组成分析 | 第29-31页 |
3.2.2 工后沉降组成分析 | 第31-33页 |
3.3 沉降的影响因素 | 第33-38页 |
3.3.1 填土高度对沉降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降雨对沉降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3 填土性质对沉降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高填方路堤工后沉降预测模型分析 | 第40-60页 |
4.1 概述 | 第40页 |
4.2 基本原理 | 第40-44页 |
4.2.1 Logistic增长模型 | 第40-41页 |
4.2.2 指数模型 | 第41-42页 |
4.2.3 对数模型 | 第42页 |
4.2.4 Compertz成长曲线 | 第42-43页 |
4.2.5 预测模型的评价标准 | 第43-44页 |
4.3 四种沉降方法预测结果 | 第44-51页 |
4.3.1 四种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4.3.3 四种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46-51页 |
4.4 组合模型预测 | 第51-59页 |
4.4.1 组合模型概述 | 第51-52页 |
4.4.2 组合模型求解 | 第52页 |
4.4.3 Logistic ‐Compertz组合成长预测模型建立 | 第52-58页 |
4.4.4 预测最终的沉降量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总结 | 第60-61页 |
5.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