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报道的议程构建与框架研究--以PM2.5报道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2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泛政治化” | 第15-16页 |
2.中国亟需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 | 第16-17页 |
(三)理论框架 | 第17-21页 |
1.议程设置 | 第17-20页 |
2.新闻框架 | 第20-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一、PM2.5 议程演化 | 第22-25页 |
二、议程建构过程分析 | 第25-35页 |
(一)第一波:PM2.5 之争引爆议题 | 第28-33页 |
1. 境外媒体率先“发难” | 第28-30页 |
2. 各地陆续公布PM2.5 数据 | 第30-32页 |
3. 环保部官员批评美国驻华大使馆引发舆论热炒 | 第32-33页 |
(二)第二波:再次出现全国多地持续雾霾 | 第33-34页 |
(三)第三波:哈尔滨污染指数“爆表” | 第34-35页 |
三、新闻框架比较分析 | 第35-48页 |
(一)境外媒体框架分析 | 第37-40页 |
1. 政治框架 | 第37-39页 |
2. 其它框架 | 第39-40页 |
(二)《南方都市报》框架分析 | 第40-43页 |
1. 政治框架 | 第40-41页 |
2. 科学框架 | 第41-43页 |
(三)《人民日报》框架分析 | 第43-48页 |
1. 第一阶段 | 第43-44页 |
2. 第二阶段 | 第44-46页 |
3. 第三阶段 | 第46-48页 |
四、新闻框架的影响 | 第48-54页 |
(一)报道态度 | 第48-50页 |
(二)信源 | 第50-54页 |
五、结语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1.著作类 | 第57页 |
2.论文类 | 第57-58页 |
(二)英文类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1.著作类 | 第58页 |
2.论文类 | 第58-59页 |
3.其他类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