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5页 |
1.1 课题实用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概况 | 第12-22页 |
1.2.1 车辆地面通过性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2 车辆地面通过性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3 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24页 |
1.3.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 本章小节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车辆地面通过性实车测试系统 | 第25-49页 |
2.1 系统关键测量参数 | 第25-31页 |
2.1.1 轮壤相互作用典型力学模型 | 第26-29页 |
2.1.2 系统关键测量参数的选取 | 第29-31页 |
2.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第31-39页 |
2.2.1 系统硬件模块选型 | 第32-36页 |
2.2.2 系统采集软件设计 | 第36-39页 |
2.3 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 第39-43页 |
2.4 实车试验验证 | 第43-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基于实车试验数据的滑转沉陷模型研究 | 第49-70页 |
3.1 典型滑转沉陷模型 | 第49-51页 |
3.2 滑转沉陷参数估算模型建立及简化 | 第51-54页 |
3.2.1 Simpson积分 | 第51-52页 |
3.2.2 基于Simpson积分的滑转沉陷参数估算模型 | 第52-54页 |
3.3 滑转沉陷参数求解及仿真 | 第54-63页 |
3.3.1 高斯牛顿迭代法 | 第55-56页 |
3.3.2 遗传算法 | 第56-59页 |
3.3.3 模型仿真及讨论 | 第59-63页 |
3.4 滑转沉陷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63-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基于地面类型识别的土壤特性参数在线估计 | 第70-98页 |
4.1 土壤特性参数在线估计模型建立及仿真 | 第71-83页 |
4.1.1 基于高斯牛顿迭代法的土壤特性参数在线估计模型 | 第71-74页 |
4.1.2 模型仿真及讨论 | 第74-83页 |
4.2 基于车轮力信号的地面类型识别方法研究 | 第83-97页 |
4.2.1 基于WPT和EMD-AR的特征属性提取方法研究 | 第84-90页 |
4.2.2 基于SVM的地面分类方法研究 | 第90-93页 |
4.2.3 模型验证及讨论 | 第93-9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基于实车试验数据的挂钩牵引力统计预测模型研究 | 第98-121页 |
5.1 基于实车试验的挂钩牵引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99-105页 |
5.1.1 车速对D_p影响分析 | 第99-100页 |
5.1.2 垂向载荷对D_p影响分析 | 第100-102页 |
5.1.3 胎压对D_p影响分析 | 第102-104页 |
5.1.4 滑转率对D_p影响分析 | 第104-105页 |
5.1.5 D_p影响因素实验分析小结 | 第105页 |
5.2 基于改进相关向量机的挂钩牵引力统计预测模型 | 第105-120页 |
5.2.1 贝叶斯学习方法 | 第106-107页 |
5.2.2 相关向量机 | 第107-110页 |
5.2.3 组合核函数相关向量机 | 第110-111页 |
5.2.4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RVM参数优化 | 第111-113页 |
5.2.5 挂钩牵引力统计预测模型 | 第113-114页 |
5.2.6 模型验证及讨论 | 第114-12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121-137页 |
6.1 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指标 | 第121-124页 |
6.2 基于模糊理论的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124-133页 |
6.2.1 模糊推理理论 | 第125-128页 |
6.2.2 基于模糊推理的多评价指标融合方法 | 第128-133页 |
6.3 车辆地面通过性评价体系 | 第133-13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3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37-13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从事的科研工作及获奖情况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