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外治法(物理疗法)论文--推拿、按摩、捏积论文

提拉推顶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9-10页
临床资料与方法第10-15页
    1 临床资料第10-12页
        1.1 一般资料第10页
        1.2 病例来源第10页
        1.3 诊断标准第10-11页
            1.3.1 诊断标准第10页
            1.3.2 中医证候分类第10-11页
        1.4 病例选择第11-12页
            1.4.1 病例纳入标准第11页
            1.4.2 排除标准第11页
            1.4.3 病例脱落标准第11-12页
        1.5 分组方法第12页
    2 治疗方法第12-13页
        2.1 基础治疗(牵引、薰蒸)第12页
        2.2 手法治疗第12-13页
            2.2.1 提拉推顶手法第12页
            2.2.2 定位旋转扳法第12-13页
    3 观察指标和方法第13-14页
        3.1 安全性指标第13页
            3.1.1 生命体征第13页
            3.1.2 常规项目第13页
            3.1.3 不良反应第13页
            3.1.4 安全性评定标准第13页
        3.2 疗效指标第13-14页
            3.2.1 主观评价第13-14页
            3.2.2 症状、体征评分第14页
            3.2.3 颈椎侧位X线片Cobb角与弓弦值测量第14页
        3.3 疗效评定标准第14页
    4 数据管理与统计学处理第14-15页
结果与分析第15-20页
    1 病例资料分析第15-17页
        1.1 年龄、性别和患侧情况第15页
        1.2 病人病程情况第15-16页
        1.3 两组受试者在经行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及VAS评分情况第16页
        1.4 两组受试者在经行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情况第16-17页
    2 临床疗效第17-18页
        2.1 中医疗效比较第17页
        2.2 两组受试者经1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的比较第17-18页
        2.3 两组受试者经1疗程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比较第18页
        2.4 试验组受试者的年龄与1疗程后不同年龄段Cobb角改善指数的关系第18页
        2.5 试验组受试者的年龄与1疗程后Cobb角改善指数的关系第18页
    3 安全性检测第18-20页
讨论第20-25页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第20页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第20-21页
        2.1 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第20-21页
        2.2 颈椎生物力线的改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第21页
            2.2.1 外源性稳定的研究第21页
            2.2.2 内源性稳定的研究第21页
    3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第21-22页
    4 提拉推顶手法的治疗特色第22-23页
        4.1 遵循先筋后骨的治疗原则第22页
        4.2 手法应用的特点第22-23页
    5 提拉推顶手法的治疗机理第23-24页
        5.1 改善生理曲度恢复生物力线第23页
        5.2 平衡内外源性系统第23-24页
    6 不足与展望第24-25页
结论第25-26页
致谢第26-27页
参考文献第27-29页
附录A第29-30页
附录B第30-31页
附录C:综述第31-39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盘锦市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H银行个人房贷业务政府监管的对策研究